趁著到光療中心上班前的些許空檔
繞到B1誠品小逛一下
羅列的新書教人目不暇給:
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痞子蔡的"暖暖"、侯文詠的"靈魂擁抱"etc.
是太久沒逛書店了嗎?
這些名作家的新作在眼前跳躍
竟令我的血液逐漸沸騰起來
(這幾年只有血拼看到一堆衣服、鞋子跟包包才可能如此興奮)
直接略過雜誌區─這個照慣例要佇足良久的角落─利用殘存時間翻閱這些印製精美的書本
在距離上班只剩十分鐘的時候
我手裡拿著台灣商務出版的"生活在德國(Leben in Deutschland)"
一邊猶豫著要不要順道買下"親愛的安德烈"
就只剩架上那本了
要買我也想跟店員拿新書

這一蹉跎
眼看著上班就要來不及
望著排隊結帳的長長人龍
我乾脆把書放回去
打算下班再來買吧
就一次買兩本
算是對這次德國之旅的紀念與回味
(安德烈也是住德國)

走在景福通道上
我思量著買書這樣一件事
一切如此陌生...

逛書店依舊是我熟悉的活動
小學生時代
搭公車到現在已經倒掉的"東方出版社"看書
就一直是媽媽犒賞我們的最佳方式
每次出發前
我的興奮不下於準備被主人帶去蹓的狗
那一整個下午、四五個小時到底在看什麼書
已不復記憶
不過愛看書的習慣延續著
尤其到了唸北一女的時代
放學後一定一路從重慶南路頭逛到尾
那時候還不會上BBS
逛書店、翻新書滿足了我對文字的胃納
即使在全力拼大學聯考的高三
逛書店仍舊是我唯一容許自己保有的娛樂
在考完模擬考或段考的那天
我會給自己一個放空、恣意閱讀的下午
然後在傍晚餘暉中漫步回學校
心滿意足地穿過總統府前廣場、經過駐守的憲兵
開始下一波的溫書

我的閱讀
最早是漢聲小百科跟中國童話故事
影劇版跟明星雜誌
言情小說跟武俠小說
漫畫我看
但並不熱衷
高中開始接觸一些散文
不過也是講男女情愛的那類
去紐西蘭那年為了應付English class的Reading journal
大量閱讀各式各樣的fictions跟nonfictions
我讀過"魔戒前傳"、很多很多的Jane Austen、George Orwell的"1984"、William Golding的"Lord of the Flies"、Sylvia Plath的"The Bell Jar"
也不管看懂多少就這樣沒頭沒腦地唸下去
每唸完一本就得逼自己寫一篇心得感想
那年對我的閱讀生涯影響甚鉅
開始對讀英文小說有了信心跟興趣
從此翻譯小說如果找得到原文版就不會唸翻譯版
寧可看得一知半解也不願屈就於譯得彆扭的中文
閱讀範疇不再侷現於愛情小說跟武俠小說
我發現跳脫出千篇一律的小情小愛還有好大的天空
而其他題材對心靈的衝擊甚至可以更加深刻

另外一個在NZ培養出來的習慣就不知道對我究竟是好是壞了
我愛上了"Vogue"
時尚的種子萌芽茁壯
也蠶食鯨吞其他植栽的生存空間
到最近幾年幾乎變成只看時尚雜誌、不太看書了
看雜誌很片段、很輕鬆
可以隨時停止、隨時再開始
而且賞心悅目
就算沒時間品味文字
總可以匆匆把美麗的照片瀏覽過去
照樣覺得心靈富足
自從有機會泡醫學院圖書館之後
看雜誌的觸角伸向以前不碰的"天下"、"遠見"、"商業周刊"、"Cheers"
對於職場關係、商場鬥爭、金融市場分析的報導
只要不是太專業、太硬
我的接受度超乎自己預期

書我是早就不買了
小時候買齊了快整套的瓊瑤跟華嚴
前者幾乎被媽媽丟光(說是沒有保留的價值)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保送上北一女的禮物
那時候寶得要死
最好的朋友要借都不肯
之後舉凡是書
我多半會在書店站著看完
反正很少看第二遍
省錢也省空間
唯一心甘情願花錢的只剩時尚雜誌
高中買Non-no、現在看Vivi
至於中文版的Vogue、Elle、Marie Claire我固定到圖書館看
對我來講這些雜誌是工具書
從上頭學到的搭法可以省去不少置裝費
硬要認真算起來
這兩、三年內買的幾本書都是原文小說
我是打算拿它們來練英文
只可惜最後兩本都沒看幾頁便擱著

習慣了買衣服、鞋子、化妝品出手動輒便是上千元的揮霍
突然覺得能用五百多塊換來濃縮了智慧結晶的兩本書
是場多麼划算的交易!
繁忙的生活竟然讓我遺忘了
閱讀
接受文字洗滌
曾經是種多麼愉悅的享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