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前
勤奮學習日本歌曲的老爸向老媽借修正液來用
也順道開啟了我腦中
裝有關於這個小東西記憶的盒子

自小就時常看在補習班教書的爸爸
坐在散佈著剪刀、膠水、尺、筆、紙張跟修正液的桌前
埋頭製作講義與試題
三十年前的修正液長得跟指甲油很像
瓶蓋上附有一個刷子
使用時旋開沾取那不透明的白色液體
覆蓋到紙張上想修正的地方
簡單來說
使用修正液就是迷你版的刷油漆

這種舊式修正液的缺點很多
其一是味道刺鼻感覺上用久了會中毒
其二是容易沾得滿手都是白漆
其三是開開關關之下
內容物跟空氣的接觸時間長、接觸面也大
故修正液會愈用愈黏稠
不只塗抹起來不方便
修正後紙面會像補不好的馬路一樣
坑坑疤疤的很不好寫
所以購買時廠商會附上一瓶稀釋液
三不五時就得滴上幾滴
以維持修正液恰到好處的濃度

在我幼小的心靈中
修正液是眾多代表「大人」的物品之一
我很羨幕爸爸能熟練地使用它
從旋開瓶蓋、抹上紙面、不時吹氣到終於補寫上去
這一切程序是多麼細緻而流暢啊
只是當小朋友的我
還是僅能使用千篇一律的鉛筆加橡皮擦
直到小學中年級進入原子筆時代
鉛筆盒裡才終於有了修正液的存在

那種有刷子的老式修正液
在我小學畢業前就幾不復見
Pentel這款修正液全面霸佔市場

它把舊式的缺點全面改良了
開嘴是封閉式的
擠壓帶有彈性的柔軟瓶身才有液體流出
修正液本身還是有味道
但刺鼻性大幅降低也更加快乾
不會到處沾來沾去
瓶子裡有顆小鋼珠幫助溶劑混合、避免凝固
考試時總會聽到搖晃修正液的喀喀咔咔聲此起彼落
有些同學還會很無聊地在修正液用鑿時
將之開膛破肚取出小鋼珠來收集

接下來幾年
修正液的進展暫時沈寂下來
除了開嘴愈來愈細所以更能精確操控擠出來的量外
沒什麼跳躍性的變革
我最後用的是這款

後來其實還出了更修長籤細的筆型
不過因為售價較貴
加上個人修正液的使用頻率愈來愈低
就一直沒機會購入

到了高三左右
劃時代的發明-修正帶-出現
好處很多:不臭、不必等它乾(所以也不會忘了補)、相對環保(只要補充修正條外殼可重覆用)
我跟同學借來用過
但不曉得是手殘還是摸不著要領
壓出來的修正帶總是無法服服貼貼黏在紙上
而且敝人字小
修正帶的寬度永遠超出我想遮蓋的面積
用起來並不方便

一度以為
只要還用原子筆寫字
修正液就是必備文具
畢竟人非聖賢孰能不寫錯字?
哪天如果忘了帶它出門
簡直就像現代人失去手機一般
整天不對勁連字都不太會寫了
上大學以後
心態上突然出現很大的轉變
仍然使用原子筆、仍然免不了出錯
我卻開始能容忍把錯字劃掉的改正方式
反正正確版找個小空間擠進去能懂就好了
修正液這種不環保的東西少用為妙
人生進入「字都是寫在病歷紙上」的階段後
修正液更是「不能用」而非「不想用」
其實任何正式文件都有此規定
要嘛整張重寫、重印
要嘛劃掉在旁邊寫上正確的
但劃掉處要蓋章或簽名負責

以前仰賴修正液來粉飾太平
以為把錯誤全部蓋掉才是完美
但人生哪裡有「完美」這種事?
既然出錯無可避免
犯下的錯也不會因拙劣的遮掩而消失
那還不如坦然面對
把缺憾當成真實跟自然的一部份
我後來之所以捨棄修正液
正因為錯對並陳的歷史軌跡
才可以反應自己完整的思緒
(「犯錯」模式會洩露大腦運作機制)
精采的不該只是最後想呈現的版本
中間所有過程-包括錯誤-皆有可觀之處
保存所有筆跡的另一個額外好處:
隔一段時間後再回頭看
有時會發現劃掉的地方居然才是對的

從不能沒有它到完全不需要
修正液映証了「People change.」這句話
我不禁懷疑在不久的將來
會不會有什麼現在覺得很重要沒有他/它活不下去的人或物
也會被打入冷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