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寫這篇文章有點lag我知道
不過前幾天忙於house hunting無暇顧及其他
就一路拖到閉幕後都4天了
才有機會靜下心來
整理自己對這屆奧運的感想

待在倫敦的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期間
雖然尚有2到3年之遙
整個城市已轟轟然地在為這場運動盛事做準備
往返學校行經Tottenham Court Road
總會瞄見某棟建築物頂倒數著奧運開幕日的燈具
還記得數字從四位數降到三位數時
引起的騷動
報紙上三不五時提及開發中的東倫敦
英國人自己對舉辦這場奧運的觀感
冷漠與熱切交雜
當然能當上地主國再怎麼說都是種榮耀
卻也拋不掉那層隱憂
龐大花費會否讓疲軟的經濟
益發雪上加霜呢?

可惜唷在數字倒數到760幾時
就必須離開英國了
我一直很惋惜怎麼沒晚生個幾年
否則就算無緣目睹奧運
至少
Queen Elizabeth II的Diamond Jubilee或William&Kate的世紀婚禮
趕上其中一個也好
將來可以拿來跟子孫們說嘴
(我只遇到世界盃足球賽
是見識了歐洲人對足球的瘋狂沒錯
但那屆是在南非舉行有點給它遙遠
而且英國隊沒踢幾場就出局了)


雖然愛爾達體育台轉播得鉅細靡遺
在家不太看電視的我
並沒有很認真follow這屆奧運的賽事
頂多就是吃晚飯時配著看
新聞轉播精采畫面時停留一下
還有跟男友約會時把看DVD改成看比賽
(所以最近累積了不少未看新片)
(前天我們才討論到以後回憶起2012倫奧
腦子裡肯定少不了周璐璐在試舉前大吼「輕鬆啊」的畫面
這個梗可以拿來笑一輩子吧哈哈哈)

饒是如此
因為年紀、心境造成的差異
這屆奧運帶給我的感觸
卻遠比以往都要來得多

首先
這是第一個多數選手年齡都遠小於我的奧運
所謂頂尖運動員
說穿了不過就是一群小朋友
如此稚嫩便要面對參與大型比賽的心理壓力
包括賽前的患得患失、比賽當下的緊張、輸贏揭曉的狂喜或失落
想想真教人不忍心哪
偏偏比賽結果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空手而回的肯定比拿牌的多
所以大部份選手要消化的情緒並不是「勝不驕」
而是多年辛苦化為烏有的沮喪
「志在參加」畢竟只是拿來安慰人的
除非實力真的相差太多註定敬陪末座
否則誰會希望在競技場上替別人拍手
而不是頭頂桂冠、穿金戴銀呢?

有時即使拿到牌也不見得開心
像女單決賽第一種子丁寧輸給第二種子李曉霞
臉一直臭到頒獎台上還不跟人家握手
本來覺得她超沒風度
但22歲的小妹妹鬧點兒孩子脾氣似乎也不為過
有誰敢說自己大學剛畢業就有handle類似情況的成熟度?
泳池畔兩位金牌得主更是青春到嚇人
16歲的中國女將葉詩文及15歲的美國女將Katie Ledecky
那個年齡的我雖然沒在吃奶嘴了
卻根本沒見過啥世面
滿腦子只有讀書跟郭富城
相比之下著實汗顏
她們只花了1/5人生
就已經站上多數人一輩子都搆不著的高度

Michael Phelps締造了個人十八金、廿二面獎牌的紀錄
立下一個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飛魚障礙」
然而在這屆奧運他的初始表現其實有點出師不利
400公尺個人混合四式落到第四連獎牌都沒有
本應穩操勝券的200公尺蝶式也只拿了銀牌
雖然這並不影響他是個偉大運動員的事實
然而跟京奧時個人包辦8金的風光比起來
很顯然
這位一度稱霸泳壇的選手已經在走下坡了
Phelps選擇在此時引退是對的
長江後浪推前浪無情啃噬著頂尖運動員腳下的高台
總有一天會從搖搖欲墜進而陡然墜地
倘若老骥伏櫪
硬要撐到連奧運門票都拿不到被自然淘汰
那場面未免太難看

這讓我想到最近陷入低迷的曾雅妮
運動員只要曾一度爬上高峰
接下來必然面對被追趕過去的難堪
當初掌聲、喝采聲多大
隨後的落寞唱衰、冷嘲熱諷就有多強
當然妮妮的情況跟Phelps並不一樣
打好高爾夫球的技術性遠勝於體能
職業生命理論上可以拉得比較長
曾雅妮也才滿廿三歲正值巔峰
我絕對不認為她會就此一蹶不振
但不過就前陣子
我們還可以穩穩期待每場賽事雅妮的精采表現
現在卻連打進第二輪都顯得很困難
對喜歡她的觀眾來說是心疼、失望、恨鐵不成鋼
妮妮自己擔負的壓力想必更是排山倒海
唉果然運動還是當休閒活動輕鬆做最愉快
拿來當職業、跟人比賽就變質了

這屆奧運還讓我發現體育強國整個大翻盤
局面變成這樣應該也不是近幾年的事
不過中間漏掉很多屆都沒在關心
就突然覺得
怎麼日本不見了?
以前他們不管體操、游泳、水上芭蕾都很強啊……
說到體操
從前叫XX「夫」或XX「娃」的選手滿場飛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我們人在紐西蘭比賽看很多[因為太無聊了沒事做]
我跟妹妹當時頗迷俄羅斯體操選手阿列克謝·涅莫夫
對了那屆Danyon Loader替紐西蘭拿下兩面游泳個人金牌舉國歡騰)

但蘇聯歷經解體、崩裂又整合為現在的俄羅斯
選手表現早不若以往犀利
中國強勢崛起就不用說了有目共睹
上一屆還可酸他們是靠地主優勢
這次創下境外比賽的最佳紀錄大家就沒話說啦
中、美國一路在金牌數上貼身肉搏
直到最後幾天山姆大叔才靠田徑跟籃球險勝
體育實力根本就是國力跟經濟實力的倒影
所謂政治的歸政治、體育的歸體育
終究只是一個永難成真的理想

最後
既然提到國力消長
就不得不言及台灣選手差強人意的表現
不曉得是先前評估錯誤或對手密室練功變太強
一銀一銅的成績雖不至於全軍覆沒
但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讓守在電視機前加油的我們心涼了半截
看穿體育比賽不過是國力競賽的延伸戰場後
我其實不很在意這種表面上的榮耀
而且別忘了很多極權國家之所以能培育出頂尖選手
是靠人民沒有其他出頭方式的窮困背景
加上缺乏人性的訓練過程所成就
不是因為輸不起才在那邊酸
而是多拿幾塊獎牌
我認為
遠沒有提升全國運動風氣跟平均體能來得重要
假如體委會主委口中的「鑽石級待遇」
連一塊獎牌都換不到
那還不如把同樣的資源拿來拯救我們「全亞洲最胖」的現況

之前批評過國內體育教育了在此不覆述
(詳見女性運動風)
然而我真心相信如果台灣的體育能從根紮起
不男女老少全民皆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這個市場會更大、會有更多人才願意投入這個領域
那麼優秀選手將如雨後春筍般自動冒出
根本不需要用國族主義、高額獎金去威脅利誘
在奧運前看了一段風速女王王惠珍的訪問
投入拼布的她現在看起來就像一般家庭主婦
豐滿體型跟退役前的結實精瘦判若兩人
我感慨起如果運動員的命運
就是在他/她還「堪用」時拼命燃燒
之後完全沒有退場機制只能憑己力轉行或吃老本
這樣真的是頭殼壞去的人才會立志當運動員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
體育班是學習成就相對差的人才會去唸
成績好的人如果同時有體育才能
少有放棄學業專精於操練的
十之八九都是the other way around
美國就不一樣了
體育好到某個程度等於拿到名校入場券
學子們得以無後顧之憂地發展自己的興趣跟強項
毋怪乎能成為體育強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