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不喜歡小孩
記得國中有一次跟班上同學一起逛公園
來了一群約莫幼稚園年紀的孩童
女生們紛紛發出母性的歡呼:"哇,好可愛唷。"
說著說著便彎下身去逗弄小孩
我知道那當下做出同樣動作才是"政治正確"的
才代表自己是愛心滿滿的公主而不是個冷血巫婆
然而我還是撇了撇嘴、厭惡地閃開了
"天哪,我就是沒辦法喜歡小孩。"
對啊我從小愛極了各式各樣的小動物
小至蝸牛、青蛙、魚兒、寄居蟹
大至老鼠、雞鴨、兔子、貓狗
每次去逛夜市我跟姐妹們就像著了魔一樣黏在寵物攤上
可是面對真正主宰地球的動物─人─就是提不起絲毫興趣
遇到有嬰兒的場合我便開始手足無措
因為我必須努力偽裝才能把表情調整成跟旁人一樣
大家搶著抱小baby時我總是站得遠遠
第一是我很怕他哭(據說嬰兒可以感覺得出誰喜歡他而誰不喜歡他)
第二是我怕自己笨手笨腳的會把小東西摔到
其實嬰兒算還好的
最讓我頭痛的是四、五歲大又沒什麼家教的小男生
只要公車上碰到這樣一個小惡魔那整天的心情都毀了

為人母對我來講是一件很遙遠的事
甚至它是不存在我的規劃裡的
同年齡的女生裡很多人急著結婚的理由是想早點生小孩
但我唯一在意的卻是找到長相廝守的終身伴侶
小孩?
再說吧
孩子生出來養大了不就飛走開了
那個會一直陪妳走下去的soul mate重要得多
不過同事結婚的結婚、生子的生子
關於小孩的話題不知不覺滲透進我的生活
我開始期待起基亮小女兒每個禮拜的進展
她不肯吸奶、她去打預防針、她第一次坐高鐵
她會爬了、會站了、會認人了
我親眼見證了基亮從不想太早有小孩到完全被小傢伙俘虜的心態轉換
在醫院講不夠我忍不住把育嬰話題帶回家裡的飯桌上
基於基亮說養育嬰兒最花錢的是紙尿布
那天我跟老媽談論起關於紙尿布跟老式尿布的優劣
媽媽說我跟老姐做嬰兒時根本還沒有紙尿布
當時她都準備兩桶水桶
換下來的尿布經過初步處理後便扔進水桶
一桶裝沾到尿的、一桶裝沾到便便的
積到一定程度再拿去洗
那時候還沒有烘乾機唷
"陽台上就晒滿了迎風飄揚的尿布。"媽媽陷入回憶
愈說愈起勁的母女倆決定以後如果生了寶寶
要省錢兼環保地用舊式尿布、捨棄紙尿布
隔天跑去跟基亮分享
他說韵帆(初二剛生產的護士小姐)也打算要讓她的北鼻用布做的尿布
我大驚:"現在還買得到尿布嗎?"
"當然,"基亮一臉覺得我很孤陋寡聞的表情
"喂"他突然想到了什麼,"妳老公都還沒找到,考慮什麼尿布啊?"

那個下午我又晃到誠品
年假最後一天
書店裡擠滿了想強留最後一抹溫存的書蟲
我隨手拿起放在新書推薦架上醒目的"孩子,你慢慢來"(以下簡稱"孩")
其實更想看的是肩並肩擺在一旁、厚厚一落的有聲書版"目送"
朱醫師傳過"目送"這篇文章的電子版給我看
我驚訝於在"野火集"裡針砭時事、擲地有聲的龍應台怎能換了一枝筆就變得如此細膩溫情
然而精裝的"目送"被塑膠套密封起來了
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拿起"孩"來隨意翻閱
原來根本沒打算好好兒精讀這本書
因為"小孩"這個主題犯了我的大忌
比方說走到雜誌區吧
我鐵定是先看Beauty、ViVi、東京衣芙、Mina、Ray等時尚雜誌
(Vogue、Elle、Marie Claire之類的大腕通常不給人看免錢)
再來輪到商業週刊、天下、遠見、Career之類的財經企管時事雜誌
實在沒得看又非得殺時間的話或可勉強屈就於新娘物語
(看一下新娘化妝跟髮型還算實用)
但再不濟我寧可發呆也不碰什麼媽媽寶貝、嬰兒與我
沒小孩的人去看養小孩的書真的很倒胃口
所以我預期"孩"的內容─即便龍應台再有生花妙筆─絕對無法感動我
然而從一開始漫不經心地翻照片、跳躍式瀏覽
我不知不覺地放慢了閱讀速度
直到預計的游泳時間快到了才加快腳步草草看完這本書
三個小時的載浮載沈我身體在水裡心卻還懸在龍應台筆下的時空
出泳池後迫不及待回到誠品又把方才草率略過之處再細讀一遍
回家的路上心裡飽飽地脹滿了無法言喻的感動

"孩"其實是初版於1994的舊書了
寫的主要是龍應台在瑞士養育兩個小男孩的家庭瑣事
書裡她的角色是安安(華安,即"親愛的安德烈"裡的安德烈)、飛飛(華飛)的媽媽
以母親口吻詳實描述自己與孩子的互動
基本上我通常不是那麼喜歡聽任何父母談論自己的小孩
因為在所有爸媽眼中他們的孩子都是最聰明漂亮最獨一無二的
講沒兩句就會無一倖免地陷入真實性要打七折的誇大和自溺
而一旦對方開始出現上述跡象談話就開始失去交集了
除了言不由衷地微笑加附和外實在不知道還能作何反應
令人驚喜的是龍應台絲毫沒有落入炫耀渲染的窠臼
孩子自然是她的心肝、是她的驕傲
可是當她講牙牙學語的安安穿梭於四國語言(國語、德語、瑞士德語、英文)卻不會搞混
當她以一個又一個動人的小故事串起安安的舉一反三
讀者會跟著她讚嘆嬰兒旺盛的求知慾與學習能力
仿佛這些特質是每個小傢伙與生俱來的
完全不會感覺她是在強調自己兒子的冰雪聰明
我想秘訣就在於龍應台寫故事的手法跟心態都是極為平實的
她不捏造不誇張不隱藏
她寫安安的貼心聰慧也寫他的懶惰煩人
飛飛出生後她甚至很坦率地指出安安的嫉妒和不安
不像一般父母總是隱惡揚善非得把小孩描述成纖塵不染的天使
最令人動容的是她從孩子身上學習師法的精神
"安安是新來的,所以媽媽漏掉的東西要由他指出來。"
寫的是她帶安安上學時一路上教他認識這個世界
透過孩子的眼
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不屑一顧的景致都充滿了童趣與玄機
看到這裡我猛然驚覺:多久了?我已經徹底喪失了那份赤子之心
自以為的成熟理性思維箝制住明明可以無限廣闊的心胸
安安第一次拜訪母親故鄉時在廟宇的柱石上認識了"龍"
回瑞士之後某天龍應台正在廚房裡忙進忙出
突然聽到安安對著窗外大叫:"媽媽,龍!龍!"
她衝過去看:哪裡有龍?那只是聖誕時節一條裝飾在樹梢的金色彩帶
原來安安以為所有呈長條型的物體都叫龍
她正想出聲指正
一陣風襲來把彩帶吹得翻騰滾動恰如一條金色巨龍
她笑了:"對,安安,那是一條龍。"

或許這是作家天生就贏過他人之處吧
龍應台對孩子的觀察力教人折服
同時她也有能力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貼切地表達出來
大部份的新手父母可能每天餵奶換尿布就累個半死
她卻可以分析安安如何切換語言
可以指出出生次序對長子與次子性格上的影響
(這給了我下一篇網誌的靈感,請期待)
龍應台寫這本書的目的不在說服大家生小孩、養小孩
她寫親子互動的溫馨快樂、也不諱言教養孩子的辛苦犧牲
她總是在忙完一天家務好不容易把小孩哄上床後
才能挑燈開始難得的寫作
在未婚而依舊優雅的大學同窗赴瑞拜訪她時
她坦然於自己變成黃臉婆、坦然於她為小孩所放棄的那些
如果沒有小孩的話她想做好多好多的事:旅遊、寫比較文學的論文、製作電視節目etc.
看著這些描繪得具體鮮活卻始終沒能實現的夢
我突然有些疑惑:如果龍應台沒有為人妻為人母,似乎會更有成就啊
當然如此一來我們不會有"孩子,你慢慢來"、不會有後來的"親愛的安德烈"
可是顯然她會交出更多精彩而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功夫的作品
面對舊友同情關懷的眼神
她笑著說:"但是有些經驗,是無法言傳的。"
龍應台沒有明說她後悔或不後悔
身為大家理所當然以為的女性主義者
她只對同胞們問了這麼一句話:"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
真正勸人多生多養的是書中那位德國婦產科醫師
龍應台懷飛飛做產檢時要求產後結紮、不想再生了
德國醫師不解地說:"像您這樣有能力、有智慧、有時間的女性,應該多生幾個才對啊。"
龍應台問他自己生了幾個
他回答:"六個。"
突然間我稍能懂得小布裘莉自己生不夠還拼命領養的瘋狂行徑
外國人對生養小孩的觀念不是狹隘的養兒防老
他們只是單純覺得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是需要被關懷被寵愛的
他們享受與小孩相處的樂趣
是否跟自己有血源關係根本不是重點
想到這裡
不免為之前把生養小孩當成人生絆腳石的念頭感到羞愧

我不至於把養育小孩想成一件輕鬆愜意
過來人的辛酸血淚歷歷在目
頌然學長的老婆說:"懷孕很辛苦,但小孩生出來才是災難的開始。"
宜萱學姐諄諄叮嚀:"學妹,照顧小嬰兒很累,沒事不要亂生。"
可是在看完"孩"之後
我重新審視生養孩子可能帶給人生的影響衝擊
街上路邊那些哭鬧不休的孩童看在眼裡也變得可愛了
是的他們還是一群小麻煩
但是有一天
當我馨香滿懷地抱著一個擁有我一半DNA的嬰孩
我會領著他認識這個世界、我會成為他成長階段中的仰賴
這個過程一定不是百分之百愉快
甚至我免不了被煩到很想把他塞回子宮裡
但卻一定會讓人生更為充實完整
生小孩一事無法強求
目前它的確還不在我的規畫裡
但誰知道呢?
當我的孩子來的時候
我會給他一個完整的家庭和良好的成長環境
寶寶妳將是眾人期待中的禮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