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對把東西帶回家這件事
我總是感覺焦慮

小時候的我當然不是這樣
看到什麼喜歡的總吵著要買
在生命的早期
所有資產可能只是幾本翻爛的童書
幾盒被用到殘缺的彩色筆跟蠟筆
(對只跟吾姐相差一歲的我來說
上述物件還是共用共享的也非全部擁有)
漸漸的
我開始擁有自己的書包、鉛筆盒、制服
零用錢被拿去買小貓小狗圖案的卡片跟書籤
然後是郭富城的卡帶、照片
每次一出國更是不要錢似地到處亂買紀念品
明明made in China品質很爛還是像寶一樣拎回家擺
過春節媽媽總會一聲令下要我們整理抽屜
面對那總是滿到快關不起來的一堆雜物
我翻了再翻卻還是捨不得把明明沒用的東西丟掉
或許一年也就看這麼一眼
我把玩了一下仍舊替它們找了個勉強安身的角落
無關乎實用度
「擁有」本身會給人一種安全感

厭物最早的癥兆應是好幾前年便出現
我去百貨公司買東西
小姐會隨手塞一些鑰匙圈、小玩偶之類的贈品
早年肯定來者不拒開心收下
讓它們在抽屜裡躺幾年確定沒用再丟掉
後來變成一轉手就扔進離自己最近的垃圾桶
再後來是眉頭一皺直接跟小姐說謝謝不必了
去超市買日常食品
三不五時也會碰到附帶一些小贈品的優惠
理論上來說
這些贈品可以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動機
雖然它們多半也不值什麼錢
大眾心理卻總是貪小便宜
反正售價一樣
贈品管它實不實用不拿白不拿
不過對我來說有贈品完全是反宣傳
我會因為不想拿到品質低劣而且沒用的垃圾
而刻意不買那個商品
有一次實在沒選擇
我甚至被逼得當場把贈品拆下來然後拿原商品去結帳
(這是錯誤示範請勿學習)

近年來這種「多一物不如少一物」的心態益發坐大
我不只覺得那些在週年慶排隊領取刷卡禮的女人們不可理喻
(以前也做過類似的事導致家裡現在一堆沒用的醜提袋跟餐具)
對自己有選擇權、要花錢去買而且可能有需求的物品
我也變得躊躇再三
往往左思右想一番購物慾便滅熄了
吃進肚子裡就不見的食物或民生消耗品如衛生紙、燈泡、電池etc.
我可以買得很阿沙力
但帶回家除非丟掉否則會跟你一輩子的東西
下手前我總會預想十幾廿年後它們成為垃圾的畫面
就覺得幹嘛為了一時衝動
替地球多增加一個負擔
甚至應該「永遠少一件」、「永遠少一雙」的衣服、包包跟鞋子
都開始讓我心煩
某天坐在堆到半身高的鞋盒前
一陣心慌襲來
因為我不知道哪天身故以後
這些說來也價值不斐的玩意兒是要怎麼處理
丟到垃圾場是可惜了一點而且浪費資源
問題是有哪個識貨的誰可以接收這些小收藏呢?

在英國唸書的經驗讓我發現
人活得愈簡單愈接近匱乏才最自由
我當初帶去的東西已經非常少了
而且因為早知道十個月後就要回台
滯英期間除了衣服飾品之外
非必要的東西根本也不敢多買
杯子、餐具全用超市買優格、水果時剩的塑膠製品權充
衣架是買衣服時附的回台前我還一大包拿回去還給Topshop店員
不過後來打包行李時
仍舊被迫扔掉一大堆明明堪用的物品
如果在台灣我肯定怎麼也丟不下手
但在那個時機場景下
心一狠沒有什麼是不能捨棄的
我一邊丟一邊心痛地告誡自己
我們所以為的富足往往是罣礙
所以為的需求往往是虛榮
扣掉那些為維持肉身存活的基本需求
人生在世根本不必太多物質性的錦上添花

最近在看曾野綾子寫的「晚年的美學」
(邁入三字頭後我常常思考關於死亡跟老化的議題)
裡頭提到她母親生前就把所有衣服盡數送人
只留下幾件必要衣物跟丟了也無妨的舊東西
所以母親往生後
家人只花了半天時間就將遺物整理完畢
反之曾野的一位朋友光是為了清理婆婆多達一千個袋子的遺物
就花了半年的時間
我發願在接下來的生命裡也要過著減法生活
或許做不到像曾野綾子母親那樣兩袖清風的程度
但至少不要拖泥帶水地陣日守著一屋子垃圾過活
這想法倒也不是為了體貼自己的後輩
(其實我很懷疑自己死掉時會有什麼後輩守在身旁
大概就是孤老一生的命吧)
而是渺小如我對世間僅能做到的一種尊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