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打這篇網誌前
剛好看到中國時報一篇批評此片角色描繪不夠深刻、情節牽強的影評
我不會說這樣的評論不中肯
作為一個看過原著的觀影者
會發現很多小說中的安排都被簡化省略了
只是在有限的篇幅跟觀眾參差的領悟力下
大銀幕的影像本來就很難舖陳出文字所表達的細膩
影評家提出的問題在原著裡其實是沒有的
我比較在意的倒是電影為了增加劇情張力而加入的灑狗血情節:
在小說裡Andrea跟小說家只是發乎情止乎禮並沒有上床
她能夠去巴黎也只是單純因為First assistant生重病不能去
並不是得到了Miranda的欽點
Miranda為了讓自己免於撤換而耍手段的安排完全是多出來的
電影最終Andrea得到推薦而進了New York Mirror──很老套的皆大歡喜
但小說裡Miranda對Andrea的不告而別根本氣得要死
我覺得六親不認的冷血才比較像Miranda吧...
其它差異處不及備載
(小說是一年多前看的也記得不是很清楚了)
不過討論這些沒什麼意義
劇情跟角色原來就不是這片的賣點
能夠看到最時尚的衣著打扮、have a peek into the fashion industry
渡過賞心悅目的兩個小時
就值回票價了
很同意中時影劇版下的註腳
這部電影算是為廿一世紀初的時尚流行風格作了忠實的呈現跟紀錄
只是片中出現的相關場景太少
Catwalk在最後巴黎時裝週才出現不到幾秒、客串的名流沒有想像中多(還是我沒認出來?)
原著裡可是有Gwyneth Paltrow出席的晚宴跟Donatella Versace的家庭派對哩

看到Andrea被Miranda整得很慘時
香蓉學姐說了一句:"這好像我當年作病理R1的時候..."
大家都心有戚戚焉地笑了
真的
我看到Andrea第一次到Miranda家送the book的戰戰兢兢
馬上就連想起去年十一月第一次當病理R1的禮拜二中午
首次跑進病理部東張西望找玻片、不知所措的畫面
住院醫師的工作內容有很大部分是在打雜跟跑腿
Especially是輪到當病理R1的那個月
我們要訂便當、整理玻片&貼貼紙、替蕭醫師準備Starbucks的飲料跟甜點、負責所有會議跟活動的簽名單跟紀錄、排活動etc.
其他還有很多很雜而且不定時冒出來的瑣事
像是老師或學長姐會突然想借什麼片子、突然要某位病人不曉得什麼時候在門診拍的照片
上頭的人不見得是想整你、但你還是會被搞得焦頭爛額一身狼狽
當跟診的R也沒有比較好
No one cares how you manage to make it.
反正你就是要把門診的秩序弄好
讓老師看病順順的、不要有病人中途跑來煩他
老師去換藥時要奮力跟上他的腳步
在適當的時候遞上適當的工具──better before he even thinks of it
等老師開口要求就遜掉了
更不要說為了醫院評鑑這類行政上的事
上面三不五時會丟下來一堆不可能任務
像是要你在兩天內交出過去一年的每月門診量跟收入報表之類的
資料在哪裡?
嘿,不知道
請你自己去問

其實我最覺得觸目心驚的是這部片(或者說是小說)點出了"當你不認同這門產業就會只想混口飯吃"的心態
Runway裡的人為了在兩條皮帶擇其一來搭配而煩惱不已
Andrea看了忍不住發笑
因為在她看來那兩條皮帶根本差不多、那群人在意的事情枝微末節毫不重要
怎麼辦呢?
在科內我常常也有這種局外人的感覺
每每都會覺大家很小題大作、為一些無關痛癢的事追根究柢爭辯不休
好無趣
Andrea願意再待下去是為了爭一口氣、為了一年後成為她夢寐以求的Journalist
那我的苟且跟忍耐又是為了什麼?
我的夢想何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