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後面市民大道這段我勉強算熟
因為週末覓食時這一帶雀屏中選率頗高
也是這樣
才讓我發現了「一氣爐端燒」這家日式燒烤店
開幕至今不到一年吧
當初也是意外路過就一直很想來吃吃看
整家店門戶洞開的所以路人經過往裡一瞄便一覽無遺
簡單來說
就是食客們圍著方型烤爐而坐
烤爐跟座位間豪邁地擺放著新鮮食材
這樣的形式讓我覺得很新奇有趣
但孰不知這種源自仙台的料理方式早已歷史悠久
Wiki給爐端燒的定義:指一種在居酒屋店內所設置的偌大方形敞口式火爐上燒烤飯菜的烹調方式
這天是在我總累個半死的超級星期二下班後來的
共食的還有男友以及我們的共同友人
他們9:30就到了而我晚半小時
抵達時菜已點完不過全都還沒上
所以後來每次上菜皆有種開獎的驚喜感
缺點是我不知道菜名也不清楚價錢
下面就很不負責地亂寫囉XD
有先訂位但店裡始終只維持著約六成滿座
事後諸葛是平常日可以直接殺過來
若嫌置頂全景照太暗看不清楚
上面這張總算有大放光明的感覺了吧
我的座位前方就是這些漂亮到不可思議的蔬果
尤其遠方那簍洋蔥又圓又大
相比之下我平常慣吃的那種簡直發育不良
前面有調味料和放竹籤的地方
不過沒加調味料就很夠味了都沒用到
朋友騎機車來的抵死不喝
我點了一杯Asahi
男友點了三杯……
(其實我連那一杯也喝不完留了兩口給他)
贈送的醃蘿蔔
超好吃的
肉質厚而脆
調味也棒
有入味卻不是一味死鹹
還保存著蔬菜本身的鮮甜
很明顯地是牛肉
不過吃不出來是什麼牛
我問問看晚點再告訴大家
(結果男友也忘了只能讓它成為世紀之謎囉<--有這麼嚴重嗎?)
火候控制得很棒
外層微焦但裡頭還是粉紅色的
這道我很確定是明太子焗馬鈴薯
兩個男生異口同聲說女生一定喜歡這個
然後就一直叫我吃
後來也真的被我吃掉大部份
不過我倒沒特別喜歡啦只純粹因為很餓這樣
感覺可以很輕易地在家裡複製
先舖一層馬鈴薯片、灑起司、最後抹上明太子再送入烤箱
明太子烤飯糰
外層烤得很香脆
中間包的蝦卵餡看得到卻吃不太到
整顆飯糰味道很淡
適合喜歡單吃鍋巴加白飯的人
前幾次吃一夜干的經驗都不太好
不是太鹹就是太乾或乾脆又鹹又乾
這裡的居然不會
吃起來就像一般的烤魚
不知單純是處理手法不同還是也跟魚種有關
老板說這條是「午仔魚」
超好吃的日式炸雞!
今天最吮指回味的就屬這道
用的是雞腿肉
咬開來肉多汁又彈牙
麵皮很薄但依舊香脆
I am not a big fan of 烤蝦子.
遠觀像一條魚的烤米茄子
茄子是一種非常會吸油的食材
中式料理為了維持它的色澤跟口感老是愛用炸的
實則吃起來熱量很高非常不健康
烤的就沒這顧慮啦
吃起來軟趴趴的口感就跟台灣的細長茄子一樣
剛烤好中間很燙喔要小心
雞肉串燒六吃
最喜歡左邊數來第三串雞肉丸
裡頭還有打碎的軟骨
吃起來口感很豐富
男友最近從Costco買了一堆小管回家自己烤
我也有幸吃到幾口
是真的還滿有餐廳水準的喔
不過Costco買的一隻平均下來不到100
讓他忍不住幹譙這裡一隻開價300太貴
(然後我在這裡偷偷吐槽那不要點就好了嘛:P)
(更正:是朋友點的不是敝男友我錯怪他了)
總共有六根玉米筍我分到兩根
幾年前第一次在吳留手看到帶殼玉米筍時覺得很新奇
現在就見怪不怪了
我最喜歡外皮跟筍中間的鬚鬚
有些人會扔掉但那才是菁華啊
吃起來輕飄飄又甜甜的
簡直是蔬果中的棉花糖
怪了
這裡什麼食材都大
唯獨茭白筍走小家碧玉路線
照片裡還把它拍大了
實際上每塊都比我的大姆指個頭還小
口感也嫩到接近蘆筍一點兒也不韌
本來猜那z字型的膏狀物是芥茉
但味蕾否決了這個答案因為吃起來是甜的
問了店員他說是綠味噌
老實說在來「一氣爐端燒」前我的心情有點忐忑
因為雖然地點是我建議的
卻一點兒也不知道它究竟好不好吃
畢竟也不是沒在市民大道這裡踩過地雷呀
(那家燒烤店後來倒掉了就不必再落井下石)
幸好結果令人滿意
除了每道菜的食材跟做工都有一定水準外
上菜速度也控制得很好
不像某些燒烤餐廳要嘛等很久
要嘛一下子拼命上整個應接不暇來不及吃
這頓吃下來三千多大洋
CP值還挺高的值得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