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rostbite常發生在手指、腳指、耳朵、鼻子或臉頰,其臨床表現依深度分為三級:
第一級為frostnip,深只到達皮膚且無不可逆之破壞,病人會感覺冷->麻->痛,肢端常常會變紅,沒有水腫或水泡。
第二級為superficial frostbite,深及皮膚和其下表淺之皮下組織,症狀上除了第一級的冷、麻、痛之外,由痛還會漸漸產生一種溫暖的感覺,表皮看起來有點蠟樣光澤,在患部感覺變熱後的24到36小時會形成清澈的水泡,並伴隨紅跟腫,有時會有糜爛(erosion)的變化。
第三級為deep frostbite,深及深部皮下組織,表皮會變白或藍色伴隨不定程度之麻痺,通常不太會感覺到冷或痛,組織會因為腫而導致關節或肢體活動受限,甚至肌肉、神經、大血管或骨頭都可能受影響。在回溫後1到2天形成大水泡,在5到10天內水泡內容物會被吸收,形成一個硬硬的黑色壞疽(gangrene)。幾週後傷部會出現一條明顯的界線,其遠端肢體會自動脫落(autoamputation)。
治療上的第一個重點是小心病人可能合併體溫過低的情形,而由於在初始階段要評估凍傷的深度很困難,通常是採取保守療法等待後續症狀出現,在這段時間要小心避免凍傷部位的創傷、摩擦、再度凍傷。緩慢回溫反而會增加組織傷害,所以治療上要採取快速回溫 => 用不高於攝氏40到42度的水浴直到大部分受凍的肢端變紅。若病人感覺疼痛可使用大量止痛劑,受傷部位要抬高,水泡要保持完整,外科清創則到受傷後1至3個月,待界線出現後再考慮。需要的話可以bone scan、MRI、MRA輔助評估預後及提早進行手術之必要。
其他療法上並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標準的做法被證實是絕對有益的,包括以intraarterial reserpine或交感神經截斷術改善血管痙攣、局部塗抹蘆薈汁液(可抑制thromboxane synthetase)、全身性ibuprofen (抑制COX)都有人提倡,而血管擴張劑、血栓溶解劑和高壓氧有時也可用來輔助治療,有開放性傷口的話要記得給tetanus。
凍傷之後可能出現的合併症:對冷過度敏感以及多汗。扁平細胞癌(SCC)很少見,但若有的話通常是20到30年後出現在腳跟。小孩子可能會有骨板受傷或過早癒合的後遺症,另外數週到數年後有些病人會出現關節炎。
2.
在國軍官兵這個特殊族群還容易一些比較特別的病喲!只是在治療上書裡沒有多寫,列出來大家看看就好。
戰時常出現一種冷傷害(還不到凍傷):組織長期曝露在約攝氏15度C到冰點之間的溫度下,潮溼的環境會益發加重此種傷害。受傷後可能持續數年會感覺冷以及有多汗的情形。
WWII的trench foot又是另一個entity,它是溼加冷加足部缺少活動加鞋子太緊造成的。
=> 綜合言之,凍傷的首要處理是快速回溫,若無外傷不需要什麼特別的topical agents,唯一提到可能有效的是蘆薈汁液,其他就是症狀治療。萬一傷口髒、有感染考量,我想大部分的人會給antibiotics,而萬一水泡破掉我們這邊會給CP藥膏(Chloraphenicol),傷口乾一點改用四環黴素眼藥膏。
- Dec 25 Sun 2005 23:28
凍傷怎麼辦?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