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必須趕在自己看太多其他人寫的影評之前
把這篇文章寫出來
否則就搞不清楚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不是了

"色,戒"要從張愛玲的原著談起
原著是精簡而隱暐的短篇
反覆看兩次才略懂七、八成
第一次看的時候連王佳芝=麥太都搞不清楚
明明牌桌上只四個人
我算來算去就多了一個 @_@

接下來是期待看到電影版的漫長等待
好奇
小說版裡時空反覆穿梭現實、過去之間
像一縷煙
李安要將它定格下來以畫面呈現
說出一個讓大家看得懂的故事而不失其流暢飄忽
毋寧是相當困難的
再者
張的"色,戒"角色、架構雖清楚
礙於篇幅難免有其不完整之處
要發展成一部一百五十分鐘的電影勢必加油添醋
如何忠於原味又不淪為畫蛇添足?

上述兩點
李安很盡力在克服了
但還是未臻完美......
或許也沒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
可是看完之後我的感覺是比原來期待的要差一些
同小說裡的時敘
故事是從王佳芝在上海重遇易家開始
再從咖啡館接回四年前演話劇的時候
之後就順著一路講下去
平舖直敘的安排很好懂
但就少了原著裡時空片段銜接、斷點錯落的美感
再來是劇情
我比較喜歡原著裡少了一點人性的易先生
不喜歡電影裡那個坐在麥太床沿眼眶含淚的易先生
在我的解讀裡易先生該是冷峻如蛇蠍般的人物
他的多疑、猜忌、官場歷練和那些鬥爭早就建立起厚如銅牆的保護膜
不會輕易被王佳芝瓦解
但我猜動了情的易先生會比鐵石心腸的易先生要討巧吧
對於觀眾的觀感而言

李安把這個故事說全了
大致上是恰如其份的
關於王佳芝背影的舖陳─被父親遺棄、缺乏親人關愛─讓後來她悲劇的人生更有所本
只是我一直不懂當初王佳芝加入這個愛國行動的動力為何?
她不像鄺裕民、賴秀金那樣熱血沸騰、義無反顧
她的參與似乎是被動的、猶豫的、可有可無的
甚至在一開始會覺得是衝著鄺裕民而參加
後來難道是扮麥太扮上癮了嗎?
但明明她又是疲憊而意興闌珊的
要不然她不會在大伙兒殺了老曹後跑開、不會一走了之到上海復學
要不是在上海被賴撞見又重新搭上線
原本王佳芝是不打算再幹這種特務工作的
所以當老吳交給她那顆自盡藥丸、要她熟記所有細節
王佳芝臉上那抹堅毅跟那句乾脆的"我記得了"是打哪兒來的?
這是整部電影一直讓人很疑惑、無法說服我的地方

雖然王佳芝是扛起整部戲的靈魂人物
但在我看來她的性格卻異常蒼白
這個女孩好像是沒有自己的
你不知道她在盤算什麼、她的情緒、她的慾求etc.
人家叫她怎樣她就怎樣了
唯一的一次抗議─在老吳那兒─語氣激昂、語意卻隱諱
我們甚至不知道她到底有沒有愛上易先生
那句"快走"是愛?是惻隱?是感動?是迷失?
相較之下其他戲份遠不如她的角色都更有血有肉得多
這也是我覺得湯唯最令人驚艷之處
潑婦罵街、大悲大喜誰不會演
愈是內斂、含蓄的角色愈難揣摩

看完電影之後
很意外地我沒有太沈重
對結局的驚訝惋惜早在看小說時就氾濫過了
電影畫面並無加深那份衝擊
全片裡讓我幾乎落淚的點其實是演話劇時全場高喊"中國不能亡"的那幕
就整個全身起雞皮疙瘩、收拾不住的感動
很懷疑外國人來看這片能夠理解多少
那個時代背景的動盪不安跟國仇家恨
我都有些進不去了
何況是對中國歷史更不熟悉的外人呢?

關於床戲
我在進戲院前的疑惑是"真的有必要嗎?"
原著裡是看不見絲毫羶腥的
不過在見識過李安的手法之後
我的感覺是:少了那幾場戲不至於讓電影不完整,但絕對大為失色
連繫王佳芝跟易先生的絕不止肉體跟性
但透過他倆的肢體交纏
觀眾得以窺得他們在精神上對彼此的需求
以及那種強制壓抑下爆發出來的歡愉
而且李安就有那種把最聳動、最爭議的議題處理得不慍不火的魔力
當年拍"斷背山"亦然、這次更赤裸裸的"色,戒"亦然
看這幾場戲的時候不會有害羞或令人臉紅的邪念
不像A片是擺明要撩起你的性慾
"色,戒"的情慾真的叫藝術

最後是選角問題
湯唯很棒我之前說了
梁朝偉的表現沒有傳說中好
我承認是他那口廣東國語完全讓我分了心 #_#
雖然經過正音已經比梁本來的口條好太多
隱隱約約還是難免有些腔調在
尤其是台詞愈短愈明顯
所以每次戲演到他走到麻將桌旁寒喧一兩句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彆扭
全身不對勁
然後王力宏沒那麼糟啦
他生嫩的演技剛好符合血氣方剛但做事不太經過大腦的鄺裕民
我覺得還滿清新可喜的
怪就怪在王本來的歌手形象太鮮明
大家看他演戲會很不習慣
陳沖的演技堪稱出神入化
已經看不出來有戲
最最驚訝的是千里迢迢飛來參一伽的盧燕
竟然只出現短短幾秒鐘、鏡頭前晃一下就沒了

套句報上的話"色,戒已經是一種社會現象"
早上想推薦別人去看
竟然很多人都看過了
才上映不到一個禮拜呢~
期待李安給我們的下一個驚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