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物理]
把這兩科寫在一起是因為它們同為科學之母
而我唸這兩科的方法也頗為類似
基於家學淵源──爸爸教物理、媽媽教數學
我的數理頭腦算是還不錯
國中時在校內數學競試比賽中脫穎而出
高三則是北一女派出參加物理奧林匹亞的選手之一
不過一旦與台北市其他數理怪傑同場競技就敗陣下來了
所以我的確是滿適合唸醫的那種人
每一科的成績都好可是都不頂尖
沒去唸數學物理這種純科學一點都不可惜

爸爸當年可是插班大學補教界名師
我大一參加全校運動會其他科系的學姐還跑來問我:"妳爸爸是不是吳XX啊?"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爸爸原來這麼有名
還有爸爸原來上課時很喜歡講他有一個唸台大醫科的女兒
以作育英才為職志的他連回到家都不忘機會教育
從小我們的暑假作業就包括看NHK出的一系列科學實驗錄影帶
有時我跟姐姐會趁爸爸不注意時把影片快轉看掉
被問到內容時不至於完全牛頭不對馬嘴就好
畢竟看租來的港劇還有打電動實在有趣多了
老爸很喜歡心血來潮就把小朋友集合起來講物理原理
完全不顧我們的臉露不耐跟心不在焉
每次總是得搬出"啊,上學要來不及了"這種藉口才能脫身
學生時代覺得爸爸的誨人不倦有點煩
如今回想起來自己學數理的原則其實全盤師承於他
爸爸跟其他補教名師一樣發明了很多琅琅上口的口訣
例如:"題目多而無限,題型少而有限。"
這句是在講不必死記題目
很多學生考試時一看到沒見過的題目就傻眼
但題目變化萬千
怎麼可能要求考卷上所有的題目都是看過的?
如果能把基本觀念搞懂的話
只要熟悉題型就可以讓所有題目迎刃而解
根本不必白費功夫去背誦解題方法
另一句名言是:"懂了再背,背了更懂。"
唸理科要靠理解不應死記
可是把理解無限上綱只會事倍功半
該背的公式、定理弄懂之後就認命背起來
畢竟考試是有時間限制的
不只算得對還要算得快才行
總不能每次考卷發下來都浪費一大堆時間去導三角函數公式或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吧?
理解跟背誦間並不衝突而是相得益彰
重點是比例要拿捏得當
舉國小時數學的啟蒙:九九乘法表來說
總是得搞懂所謂七五卅五是五個七的意思
才能把這長串咒語套用到應用題裡
沒真正弄懂公式意涵則背得再熟都沒有用

大考前數理都是最不花時間的一科
但如果把平常所有花在做題目的時間累計起來
其實唸數理並不比唸背科來得輕鬆
我的唸法是上課認真聽、平常儘可能多做題目
班上同學常常仗恃課後有補習班名師的親自指導
學校老師的講課就不屑聽覺得浪費時間
可對我來講那是唯一有人肯教我的機會
怎麼能不好好把握?
學校老師或許稱不上舌燦蓮花但至少有一定水準
(指北一女的老師,據說建中老師有的很爛)
專心聽課的話要弄懂高中數學並不難
(相較下物理比較難,尤其到了量子物理的那部份)
只是原理懂了不代表就會做所有的題目
所以我靠大量練習來補強
物理買兩本參考書、數學則寫一本再加上學校發的數學習題
考試之前就儘量把這些題目寫完一遍
不會的看詳解、沒詳解的跟同學討論或請教老師
總之務求把每一題都搞懂
等真正要考試的前一天
只需要再翻翻公式及看一看之前不會的題目就好了
做題目的訣竅在於必須把答案遮起來
老老實實拿起紙筆演算
從無到有一切自己想出來才算是真的會了
千萬不能偷懶直接看答案
這種"看"題目而不是"做"題目的方式雖然很省時
但你永遠不知道到底下次碰到類似題目時
有沒有辦法憑一己之力算出答案

寫數學或物理題目有點像練功時的過招
光是自己比劃基本動作進步有限
一定要多找對手來對打才能有所精進
高三時我抽屜裡永遠放一本數學參考書
上完課老師後腳才離開教室我就拿出參考書來算題目
一節下課時間剛好夠寫個一、兩題
一天下來加上中午吃飯時間就足以完成相當可觀的題數
把這種零碎的時間拿來算題目最是恰當
因為做題目的思緒是可以切割的
相較之下背課文就需要長一點的時間
比較適合利用等公車搭公車的無聊空檔來進行
唸數理切記腳踏實地
要確實弄懂解題目的每一個步驟別靠死記
補習班老愛教一些漂亮快捷的解題方法來吸引學生
每次看到同學拿來問我的補習班講義都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但我寧可笨一點繞幾個圈圈去得到同樣的正確答案
因為那些花招往往讓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下次題目有點變化就無法套用了
再說聯考的數理題目都出得頗有水準
每屆總有些之前沒看過的創新題目
光靠補習班的那套來考試頂多可以考得不差
卻不太可能考到接近滿分

我對數理其實是又愛又怕
考背科像買債券
雖不至於大賺也不會慘賠
考數理則像玩股票
景氣好的時候可以海撈一筆
考個100分都不是問題
可是萬一不小心腦筋秀抖某個應用題組沒想出來
就直接扣個一、二十分讓人從台大往下掉好幾個志願
撇開考試不談
數學跟物理真的是很有趣的科目
哎假如我再聰明一點搞不好就去唸這兩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