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進入正文以前要先離題談一下英國這邊的DVD租賃系統
硬要寫在一起是有原因的
當初正是為了此片才申請這兩個月免費試用期

在台灣很習慣出門沒幾步就有百視達、亞藝或其它非連鎖出租店
借片、還片都容易
這種影視生態在英國完全行不通
平常逛大街會看到DVD出現的地方是超市跟HMV
不過這是賣斷、而不是租的
(我實在很懷疑誰會沒事買DVD回去收藏?)
出租店則從來沒看過
要不是朋友給我一張LOVEFiLM免費會員卡
我既不知道如何、也不會想在英國租片子來看
(小聲說:現在網路這麼發達......)
講了老半天
到底這裡的租片系統如何運作呢?
重點來了——靠網路+郵寄
第一步是上網加入會員
當然你必須把現金卡卡號給他們才有辦法從中扣錢
接著選取想加入的方案
各方案的不同點主要是同時可以看的片數多寡
像我就是選最陽春的「一片」方案
這個方案試用期過後一個月要繳£7多
下一步是登入帳號選擇想看的片子
還可以標示想看的程度是很想、還好、或其實沒那麼想
收到片子後也沒有多久之內看完的規定
看完後用原包裝寄回去
對方收到之後才會把下一片寄出來給你
所以如果你要龜速看片的話
後果也只是一個月只看少少幾片、虧到自己罷了

乍聽這種租賃方式覺得很新鮮
只是很難想像怎麼有辦法用同一個包裝寄過來、再寄回去呢?
有圖有真相

這張照片是寄來的包裹打開後的樣子
當初右頁的外頭寫的是我這邊的地址
而左頁寫有對方住址的那面是被遮住的
等看完要寄回時
就把DVD裝回去然後把右邊那頁整個撕掉
再用現成的雙面膠把口封起來便可
回郵郵資也是預付好的
只好直接投進郵筒的frank mail那個洞就好了
雖然碰上英國郵政大罷工
我加入試用會員一個月以來覺得這個方法還滿有效率的
通常禮拜一寄出去
禮拜四左右就可以收到下一片
不過因為我習慣拖到週末才看片
所以一個禮拜頂多就看得到一部電影
真的拼一點應該可以衝到一個禮拜兩片不是問題

想收攤了才發現本文還沒開始
等一下
回來、回來!
這就像播完政令宣導短片就亮燈一樣
太不成體統啦
譯名「時尚惡魔的聖經」的"The September Issue"是我離開台灣前就好想看的紀錄片
影涉Anna Wintour的"The Devil Wears Prada"
無論小說、電影我都愛
也都寫過落落長的感想文
(給連結-->小說 [這篇是我絕無僅有唯一一篇用英文寫的網誌,因為當初是看原文小說]電影)
不必說什麼大道理
也非衝著Anna Wintour這位公認「時尚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只是很單純地想要了解所有關於時尚產業的枝微末節
小說、電影呈現出來的是一個被誇大醜化或者反而是被修飾美化過的面向
紀錄片—當然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原汁原味—至少可以稍微再貼近事實一些
看完之後並沒有一般看完電影後either是很受到娛樂或很沒受到娛樂的評價
可能是未抱著挖出黑暗內幕那類不切實際的期待
只覺得就讓觀眾多了解時尚雜誌跟時尚產業運作這方面而言
這部紀錄片算是很稱職的
我對Vogue員工說的那句"September is the January in Fashion."特別有印象
於我而言這是個全新的概念
在看片前我不知道雜誌內容的產生可以從半年前甚至更早就開始規畫
一直以為月刊都是按部就班一本出完才動念到下一本
然後也想像不到那些單品都是再三斟酌、精挑細選才能有幸登上雜誌
我總以為是編輯隨手拿幾件順眼的公關貨排列組合一下就可以登了
Vogue對拍照品質以及呈現意象不惜血本的要求更是令人叱舌
明明很美的照片可以一聲令下就撤掉重拍
封面照的產生流程也很精采
從決定人選、定裝、開拍、一直到決定雀屏中選的照片工程浩大
比較驚訝的是即使是美女Sienna Miller當主角竟然也要東修西修
這個臉接那個脖子再少露一點牙齒
才能印到全美國1/10女人擁有的那本September Issue

本片女主角Anna Wintour則仍舊維持著一貫的難以捉摸
即使看完整片
你還是覺得這個人很陌生、很遙遠
片中的Vogue出版商說得好
Anna的存在本來就不是要讓人覺得親近的
這讓我想起何飛鵬在「自慢」裡提到
好主管通常不近情理
因為這樣才能把員工逼到極致
不過在紀錄片裡呈現的Anna已經不是「不近情理」可以解釋的了
我可以接受嚴峻或高標準的上司
但卻不喜歡那種為反對而反對、一味否定的態度
在Vogue裡Anna是隻手遮天的武則天
雜誌上該出現什麼不該出現什麼
包括單品、model、封面人物、每一幀攝影、單元的主題都是她說了才算
每個下屬去見她之前都緊張得皮皮剉
因為自己的心血結晶往往三言兩語就被她貶得一文不值
更慘的是十之八九都得不到什麼具體的理由
我想哪天就算她指鹿為馬或睜眼說瞎話稱讚國王的新衣很美
也不會有人敢反對
憑什麼Anna可以決定潮流?憑什麼她永遠是對的?
當你看到連第一線的時尚設計師見到她也唯唯諾諾
會覺得很莫名其妙
到底她的魔力跟權力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她明明就很不會做人、在鏡頭前也總是臭臉
唯一能說服我的只有她六十歲(前幾天剛過六十大壽)仍然纖細的身材以及絕佳的個人品味
不過有這些條件的人全世界絕對不只她一個啊
更費解的是
被斤斤計較的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我就不信封面女郎多露幾顆牙齒會讓銷售量掉多少

片中有些關於Anna私人面的描寫
像她來自英國、父親是倫敦Evening Standard的編輯、優秀的兄弟姐妹們都從事很「正經」的工作等等
當Anna提到手足們對她從事的工作感到"very amused"時
眼中流露的那股遺憾、羞赧、哀傷令我替她十分難過
這是除了與女兒共處的片段之外
觀眾唯一可以看到她比較人性的部份
片尾那段快問快答裡問及最大的優點跟弱點
前者她給的答案是果斷(decisiveness)
而後者她的回答竟然是小孩!
可以看得出來這真的是個徹頭徹尾career-oriented的女人
我其實很喜歡她帶著"the book"回家詢問女兒意見的那一面
因為那一刻的Anna才聽得進別人看法
不再是工作時那個唯我獨尊的女暴君
但這個難得柔軟的Anna卻為她自己所不喜

紀錄片中另一個跟Anna分庭抗禮的人物是Vogue的創意總監Grace Coddington
她「又」是個英國人
很難相信現在看起來跟Vivienne Westwood頗神似的她(都是紅髮歐巴桑)
早年亦是個頗具盛名的模特兒
她跟同期進美國Vogue的Anna互動滿奧妙的
實際上還是上司跟下屬的主從關係
Anna可以一句話就否決Grace自豪無比的作品
跟其他員工不同的是
Grace敢肆無忌憚地在攝影機前碎碎唸
雖不正面起衝突
也無法讓結果馬上翻盤
但還是傳達了她的抗議跟不滿
這兩位老戰友就是透過這樣隱微的方式互相試探
表面上的爭鋒下頭其實是真心的佩服
在發了幾乎整部片的牢騷之後
Grace後來很感性地承認Anna用名流取代模特兒的作法確實是先見之明
而挑剔的Anna在拿掉Grace的一堆照片後
還是不得不稱讚她是Vogue團隊裡難得的瑰寶
兩者的瑜亮情結替這部紀錄片增添了不少可看度

這部片沒所謂雷不雷
也沒所謂推不推
它不賣劇情也不賣明星
看它就像看一集Discovery
如果你對時尚產業有興趣就應該會想一探究竟
如果沒興趣看了大概會想睡覺吧
不過看完後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紀錄片的後製真的要那麼久嗎?
既然是拍2007年九月號Vogue的誕生過程
應該趕得上在2008年九月推出才對
怎麼會等到兩年以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