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
雖然氣溫跟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沒得比
但倫敦街頭近來充斥這些冬天不知藏哪兒去的冰品販賣車
飲料、甜筒、霜淇淋、雪糕、冰棒……啥都賣
不過
上面那個畫面如果搬到台灣
不曉得大家會不會跟我一樣立刻產生一個疑問:「孫子在哪裡?」

在我的既定印象裡阿公阿嬤那一輩的人是不吃冰淇淋的
其實就連爸媽那個年紀的人也很少吃
以前外公生日買兩個大蛋糕
冰淇淋的那個只有小朋友在捧場大人根本不碰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或許會偶爾光顧Häagen-Dazs之類的高級冰淇淋店
尤其情侶檔最喜歡耍這種帶點異國風情的浪漫
但拿支冰淇淋在路邊吃得滿鼻子滿嘴這種行徑—在我的舊觀念裡—只有小孩有權利做
所以兩個頭髮花白的老人跑去買冰
理所當然應該是為孫子買而不是自己要吃啊
而且注意歐兩位老人家是一人各買一支(男的已經忍不住吃起來了)
而非同吃一支甜甜嘴就算了

花了好些功夫我還是很難接受倫敦人吃冰不分年齡這個事實
還記得上學期某次課間休息後
班上某同學拎了支甜筒進教室旁若無人地吃將起來
當時我表面平靜內地裡暗潮洶湧
冒出很多OS:「妳幾歲了啊?」「那麼肥,還吃!」
後來在街上碰到皮鬆肉垮的人瑞用顫微微的手端著冰淇淋品嚐
每看一次我還是不以為然一次
總覺得冰淇淋這麼「涼」又這麼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對老人家的健康有害
我承認自己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把吃冰淇淋視為一種罪惡跟墮落
小孩抵抗不了它可以原諒
但年紀大一點就該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畢竟冰淇淋沒辦法填飽肚皮
解渴解熱功能也比不上飲料或冰棒
吃它完全就只是在滿足口腹之慾罷了

為什麼我這麼「恨」冰淇淋呢?
可能要歸於家學淵源
自小家裡夏天或許會在冷凍庫囤積幾盒義美冰棒
卻很少買大盒裝的冰淇淋
並不是大家不愛吃
而是塑膠盒一打開來就容易沒節制所以乾脆不買
既然吃得次數少
久而久之對這類甜食就沒有特別的渴賴與需求
至於那種貴到爆漿的義式冰淇淋
總是在每次去那時剛開幕的Sogo百貨逛時
爸媽才會大發慈悲買一、兩球攏絡對逛百貨公司毫無興趣的我們
但老實說我一直到現在都搞不懂這種冰淇淋在貴什麼
水水的又沒有杜老爺好吃
一堆複雜的口味把我搞得頭暈腦脹最後永遠很沒創意地選擇香草跟瑞士巧克力
住紐西蘭那年基於奶製品太便宜而破例開始吃起超市冰淇淋
過度放縱口慾讓我像吹氣球一樣膨脹起來
也因此開啟再也回不了頭的減肥瘦身之路
後來無時無刻不在注意身材跟計算熱量的我刻意避開它
就算決定豁出去了今天就到飯店buffet大吃吧
熱愛甜點的我也會專心致志地朝蛋糕類進攻
不想把致肥空間讓給根本也不怎麼喜歡的冰淇淋

想到這裡
我發現奇怪的不是英國人
而是我
冰淇淋本是西方傳進東方的玩意兒
這裡的人可能從小就把它視為沒啥稀奇的日常甜點
我還聽過有人早餐吃吐司會夾冰淇淋咧
對我們來講冰淇淋、聖代這類卻是特殊場合特殊情境下才有的享受
所以洋人會從小吃到大沒有它不行
我們吃的頻率卻不高而且很容易因為健康價錢等因素便把它捨棄
對老一輩的人而言此民情風俗造成的差別更明顯
中醫養生學裡講究食物的涼、燥性
所以很多台灣老人家完全不碰冰品
但我相信即使扣除健康因素硬逼他們挑一樣來吃
(有人這麼殘忍&無聊嗎?)
「阿逗仔」的冰淇淋也多半不會在首選名單上
而會選擇像台式傳統剉冰或日式抹茶冰這種跟成長歷程連結比較緊密的種類

西風東漸、東風西漸
現在只要是先進國家的大城市
幾乎都找得到世界各角落不同風味的食物
但橘逾淮為枳
不只食物的作法、口味會變
它們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往往與原生地大異其趣
我還發現英國成年人非常愛吃我以為是拿來哄小孩的軟糖
連Topshop都設有一個專區賣這些裹著糖粒充滿色素的甜食
有人買嗎?
我看過超多次班上同學吃完中飯後再拎回一包軟糖當零嘴
一開始也很訝異:「這不是小朋友才吃的?」「妳們怎麼不怕胖?」
看久了也就習慣了
之前還有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男性友人說他逛Topshop啥都沒買只買了糖
當時我大驚小怪
現在回想起來也只是再次證實了軟糖在西方社會確實是老少咸宜且男女不拘的
另一件很怪的事是英國人很愛吃被我視為健康大敵的薯片or洋芋片
下頭是超市外的中午套餐組廣告

有三明治跟飲料我可以理解
但那包薯片是怎麼回事?
太恐怖了他們根本直接把這種高油脂高熱量的薯片當正餐的一部份在吃
班上同學還有種很有創意的吃法是把薯片夾進三明治當內餡
另一個恐怖的點是這三項感覺吃不飽的東西加一加居然要台幣150元?
頓時覺得咱們的雞腿排骨便當划算到不行

味蕾的養成根深柢固沒所謂對與不對
當然以健康的角度來講各民族的飲食習慣恐怕還是有優劣之分
像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是吃得最清淡、最符合健康原則的民族
所以他們的平均BMI遠低於西方國家也最長壽
不過要我習慣英國人或他國民族的吃法
應該非得重新投胎才有可能
況且也沒那個必要吧
我都要回到故鄉的懷抱了呢(開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