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倫敦唸書的那十個月期間(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
我見識到電影產業在國際大城市發展的蓬勃
三天兩頭就有一線A伽大明星到Leicester Square辦首映
要近距離接觸那些對我們來說遠在天邊的巨星們
對這兒的追星族而言並不算太難

雖然在自尊上
討厭美國人的英國人大概不怎麼願意承認這點
不過除了靠小說先贏了一半的Harry Potter系列外
UK電影業還是呈現被好萊塢電影壓著打的態勢
英國出身的演員若要擁有國際知名度
也非得先在美國片裡撈幾個好角色來演
「An Education」(名媛教育)這部小品電影可說是難得的例外
它以幾近純英國血統成功站上世界舞台
(改編自英國小說、講的是1961年發生在英國的故事、演員多為英國人
但導演是丹麥人、男主角是美國人)
得到2009年三項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
時至今日
若要點名未來前景可期、炙手可熱的年輕女星
因此片大放光彩的Carey Mulligan絕對名列其一

基於自家人捧自家商品之必然
在英國時我便受媒體宣傳吹捧所惑
極想看這部電影卻始終沒機會
(除省錢不想上戲院外PPS裡也找不到:P)
回台灣後它已落入DVD出租店的舊片區
每次租片總會理所當然先挑新片看
若非這禮拜六(6/9)「戰馬」跟「陣頭」都被捷足先登
(差一點點而已眼睜睜看著某大叔早幾秒把最後一片「戰馬」租走)
大概再幾個月也輪不到它吧
換個角度想
總算是緣份到了

偶爾的偶爾
我喜歡玩「看電影學英文」的遊戲
亦即選擇英文字幕邊看邊猜
這件事不常做因對白常超出我語言能力所及
讀小說還可慢慢琢磨甚至求助於字典
電影則要一氣呵成若猛按暫停就太掃興了
所以若發現只靠英文字幕有看沒有懂
我會很識相地向中文翻譯屈服不會賭氣硬撐
畢竟看得懂很重要這不是顧面子的時候
「An Education」應是很好的candidate
步調慢、故事不複雜又可以聽英國腔
所以我沒靠翻譯便看完這部片
為了解開某些不明白之處隔天一早再上網把劇本對白看過一遍
這才全盤搞懂也順便學了點英文
(例如in the family way是指懷孕、guinea和crown是英國舊幣)

當然看此片的收穫絕對不只幾個英文單字跟片語
它還引發我對人性、生命及教育意義的省思
先簡介一下故事吧
年方十六的高中女孩Jenny天資聰穎、名列前茅
父母與師長都期許她將進入Oxford大學
某個下大雨的午後
她偶遇一位好心讓她搭便車的男子David
多金熟男的見多識廣、世故幹練讓Jenny傾心不已
她父母也為David的花言巧語所惑
放任女兒跟著他飲酒作樂
甚至到法國共度十七歲生日並委身於他
不久David向Jenny求婚
自認找到長期飯票的她辦理休學也將Oxford夢拋諸腦後
全心全意等著迎接紙醉金迷的人生新頁
怎知David卻是個出軌不斷的已婚男人
當此謊言終於被戳破
花心男一聲不吭地從她生命裡消失
Jenny心灰意冷之餘重拾書本
最後還是拼上Oxford回到正途


很多人都把這個故事簡單解讀為「天真無邪的小紅帽遇上大野狼
我卻不是這麼想
在我看來很少有女主角是這麼不討喜又不無辜的
好逸惡勞乃人之劣根性
一個才十六歲的女孩會一時迷失不敵物慾誘惑
受穿華服飲美酒的逸樂生活吸引
想逃離套著制服坐在教室聽課、考試的乏味模式
很合理也足以想像
然而當Jenny發現David的財源來自欺騙窮人、炒地皮
一度失望氣憤卻又很快被對方說服
仗著男友、未婚夫有錢而向師長嗆聲譏諷苦學無用
就顯露了價值觀上的嚴重偏差
雖然後來重新作回大家眼中的好學生
但潘朵拉的盒子已經被打開
她那貪慕富貴榮華的本性是不變的
本來以為的short cut被宣告「此路不通」
才只好按步就班走回一步一腳印的求學路
讀書、作學問、掙學歷-對Jenny來說-是未來能高枕無憂地享樂之所必須
她從未領受到真知的喜悅
也無意扛起知識份子所該負擔之社會責任

Jenny的人格養成其來有自
她那對望女成鳳的父母表面上管教甚嚴、在教育上投資甚多
但出發點都是扭曲的
為迎合大學入學考核而要求Jenny學樂器、參加樂團
卻限制她出席所嚮往的音樂會
不准她把時間花在吟唱"not on the syllabus"的法文歌
當她帶回家的小男友Graham表示高中畢業後會花一年旅行、體驗人生
(英國年輕人常在上大學前take one year off這叫the gap year)
父親的反應是很不高興地說人家沒出息
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容易地就上了David的當
也正因自卑感加上滿腦子貪念導致判斷力喪失
過度嚮往上流社會又為己身的粗鄙沒見過世面自慚形穢
幾句奉承加上幾件小禮物就被哄得團團轉
完全忽視對方憑空冒出且老牛吃嫩草實在疑點重重
變相地把自己女兒推入了火坑

在現代的社會價值觀之下
真正愛女兒又觀念正確的父母
應當鼓勵她培養自己的才能厚度別靠男人
但Jenny父母卻一心一意只想讓女兒麻雀變鳳凰
上Oxford也好、搭上一個口袋夠深的男人也好
反正都只是用以飛上枝頭的手段
甚至他們還暗暗覺得後者更簡單更容易一些
"You wouldn't really need to go (to Oxford) now, would you?"
"He wouldn't want you if you were thick, would he?"
無怪乎後來Jenny會如此指責自己的父母
"What were you when you encouraged me to throw my life away?
Silly schoolgirls are always getting seduced by glamorous older men.
What about you two?"

在一群損友跟暈頭轉向的父母外
唯一嘗試拉住她的是學校老師Miss Stubbs
"You're clever and you're pretty...
Is your boyfriend interested in clever Jenny?"

然而這位苦口婆心的老師卻得到如下的羞辱
"So presumably, Clever Miss Stubbs won.
And here you are with your pony essays."

"These last few months, I've eaten in wonderful restaurants, and went to jazz clubs, and watch wonderful films, heard beautiful music..."
"Maybe will our lives going to end up with pony essays.
Or housework.
And yes, maybe we'll go to Oxford.
But if we're all going to die the moment we graduate, isn't it what we do before that counts."

當Jenny將嫁人的消息在學校傳開
校長把她抓去勸說一番意圖改變其心意
這個言辭鋒利的女孩進一步闡述了她的論點
"Studying is hard and boring.
Teaching is hard and boring.
So what you're telling me is to be bored, and then bored, and finally bored again, but this tim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This whole stupid country is bored. There's no life in it, or colour, or fun."
後來由Emma Thompson出飾的校長不曉得是氣炸了
還是看出Jenny已經沒救
當她低聲下氣地回來要求復學、重考
校長不但狠狠拒絕還諷刺地說這樣是浪費了她
反而是Miss Stubbs不計前嫌地接納Jenny
助她重返升學之路

或許是為了怕教壞囡仔大小
這部電影很政治正確地讓誤入歧途的無知少女回歸正途
但對於這樣的安排跟結尾
個人覺得既八股又粉飾太平
其實Jenny拋出來的議題很值得討論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們這麼孜孜矻矻地唸書、工作有何意義?
是否反而應該把握不知何時結束的人生
去縱情享樂、看遍最美的風景、吃遍最高檔的美食
才是最聰明最懂得利用時間的?
我想這牽涉到每個人的價值觀
如果物質感官上的享受是你唯一的滿足
那麼上述推論顯然成立無誤
(不過你也得含著銀湯匙出生才能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可對我來講靈魂上的富裕遠比那些東西重要
唸書、工作偶爾令人感到疲累枯燥
然而從中能獲致許多金錢以外的成就感跟回饋
每天旅行、穿華服、喝美酒、聽音樂、看電影
反而會讓我覺得很膩很空虛
經過努力再忙裡偷閒去從事同樣的行為
獲得的快感跟享受強度更高

另一個議題是:真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
Education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但Education的定義不該只是狹隘的學校教育
不該只是強調要考高分、上名校
生活裡處處是學問
文憑跟學歷不代表一切
它們既不是成功的保證跟象徵
學歷高者也沒權利因此自視甚高、看不起別人
像Jenny
她雖然擁有拿straight A的資質跟能耐
但因為鼓動她唸書升學的動機是錯誤的
才會覺得讀書無趣又痛苦並走上歧路
在求學路上我亦看過各式各樣的人
有些人少時受父母的金錢利誘而讀書
長大後則為了醫生身份好哄騙女生而工作
滿腦子都是性、名牌、跑車……
這樣的人
就算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又怎樣?
在我眼裡
連穿梭巷弄兢兢業業收垃圾的清潔員都比他高尚可敬

「教育」是個太深奧複雜的燙手山芋
在鼓勵學子們去習得基本知識的過程中
或許需要一些勉強跟催逼
才能激出孩子的潛力
但長此以往
台灣教育卻遠遠超過適材適性那條線
很多人被強迫填鴨、強制塑形
不僅不快樂也浪費了他原本的才幹
我一直不懂台灣現在搞出這麼多所大學是在幹嘛
很多無知的大學生胡亂考進一個沒人聽過、自己也不知道會學到什麼的系所
就以為完成階段性任務人生可以暫時休息了
結果浪費了四年寶貴青春才發現什麼收穫都沒有
而那張文憑如紙老虎般一戳即破

雖然Jenny確實是塊讀書的料
但我並不認為上Oxford是她唯一的選擇
在十六歲就碰上讓她傾心崇拜的熟男而輟學
也未必註定是個悲劇
如果那個男人是靠正當手段掙錢致富
也誠心誠意與她共度餘生
那麼這個故事一樣可以有童話般的結局:
Jenny拋開傳統教育體制的束縛
隨著夫婿環遊世界
並從中學習她所鍾情的藝術與人文
我相信這同樣可以讓她成長為一個豐富睿智的女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