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總認為自己這輩子不會離開台灣到其他國家長住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句話有自貶身價的意味
台灣當然不是狗窩
但暫時也想不到更貼切更親暱的詞彙
它確確實實是個再熟悉不過而且充滿我足跡氣味的地方
我覺得身為台灣人而選擇住國外只有幾種狀況:
在該國出生或很小就出國了
不適合台灣教育制度所以去國外唸書工作
因為婚姻關係而只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然而到倫敦之後
認識的幾位同年紀女生完全打破這個觀念
她們都是唸完大學或甚至已經有工作經驗了才出國
學成後假使回台灣也有大好前途卻寧願留下來
為什麼?
來這兒快兩個月
那個答案漸漸在心中浮現

我懷念台灣的人情味跟辦事效率
可是我不得不承認台灣社會在某些面向上欠缺「Diversity」
這也造成了這群卅歲上下、在台灣可以當主流派的女性朋友
反而覺得來到異鄉當非主流派更自由快活
台灣人的觀念想法比較拘泥狹窄
比方說女生到了某個年紀就會一直被問有沒有男朋友
有的話就一直被關心什麼時候要結婚
即使結了婚也會一直被催著要生小孩
但在倫敦妳完全感受不到boundary
妳可以是任何種族、可以做任何打扮
所有的人都見怪不怪
當然我常常意識到自己是少數
在課堂上我永遠不是搶著發言或老師會注意到的學生
很奇怪的是卻一點都沒有局外人格格不入的感覺
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由各式各樣的族群組成
這裡的人從小就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
就算站在邊緣
我仍舊可以張大臂膀也不會受到干涉
但是在台灣
即便行走於主流的康莊大道還是一不小心就壓線

我知道說到這裡一定有很多愛國人士忿忿不平
(其實我以前也是「孩子總是自己的好」的愛國人士之一)
所以接下來要提出實例以服眾

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在英國買衣服?
因為在這兒你永遠不會擠不進看中的衣服
以我的最愛Topshop來講
所有單品至少從UK6號做到16號
管妳環肥燕瘦都不愁沒衣服穿
這樣還不夠
店裡為特別矮小及特別高大的女生設有Petit跟Tall兩個系列
甚至連孕婦裝也一應俱全
(我已經預備好自己懷孕那年要來Topshop大採購了)
相對來講在台灣買衣服需要勇氣
好心一點的品牌會做S、M、L幾個尺寸
但是大部份牌子都是一式的one size
非模特兒身材的我們都遇過擠不進去的窘況
丟臉之餘內心還會受到重大打擊
這個差異傳達出來的訊息並不是英國商人比較愛賺錢
想一網打盡從胖到瘦都不放過
而是在這個國家每一個女孩都被賦予追求美麗的權利
台灣的平價女裝卻擺明了不歡迎胖子
於是台灣胖妹都只能往沒什麼設計感的大尺碼服飾店鑽

或許你覺得這不過是消費族群的設定罷了不代表什麼
但其實它會風行草偃左右大眾對自己的信心以及body image
而且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什麼都可觀
前陣子跟班上同學聊天
馬來西亞來的美眉(她才十九歲)就說來英國之後她學會愛自己
這也恰好說出我的心聲
以前在台灣我總是對身材過份在意
念茲在茲永遠是「瘦、還要更瘦」
壓力來源或許是商家或許是媒體
反正整個社會氛圍就是女生絕對不能胖
來這裡之後我才發現從前根本活在後母的魔掌下
英國美眉即使滿身橫肉還不照樣穿短裙而且自信滿滿
而我為什麼要老是用厭惡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自然體態?
台灣人對女性身體的另一大迷思是胸部大小
沒胸部的女人幾乎就等於被去勢一樣
發育狀況停留在青春期早期的我在台灣雖然不至於自卑
但對於需要赤身裸體的場合絕對是能避則避
理論上來講西方女性普遍比東方人雄偉
在這兒我應該會比在台灣更抬不起頭來才對
實際上卻完全相反
原因在於這個社會並不如台灣「以胸部取人」
在台灣的內衣賣場看不到A cup
因為A cup會加一堆墊子做成B cup來自欺欺人
這裡卻是老老實實從32A做到36DD
我自然而然也不覺得有為胸部大小羞恥的必要

走在倫敦街頭
我可以穿著睡衣完全不打扮
也可以經心設計全身上下重口味
因為不管怎麼穿都不會有人覺得落伍也不會引人注目
我有勇氣露出自己微粗的大腿並發自內心感到舒適
因為只要自己不嫌就沒人嫌那些肥肉礙眼
我們學校開學時安排了一系列新生活動
宣傳單上沒有一味鼓吹我們參加
而是簡單印了一句:"You can participate in as much or as little as you want."……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diversity
雖然我舉的多是與時尚跟形體有關的例子
但一葉知秋
整個英國社會的寬廣多元盡在不言中
台灣相對狹隘的價值觀有其歷史政治脈絡
我們永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變成像倫敦這樣的文化大熔爐
我也不認為西風東漸帶來的全是好處
畢竟很多觀念其實聯繫著可貴的傳統
但就個人發展而言
能夠完全自由伸展確實是比較理想的環境
被過度修剪的盆栽或許能夠精準成為預期的模樣
但也同時喪失了讓眾人見識到它枝椏能伸得多長、花兒能開得多茂盛的機會

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排斥了
但我應該還是不會留在英國
很現實的狀況是我不年輕了而且在這裡沒有謀生能力
(不要跟我講端盤子這種工作)
回台灣當醫生可以達成的事將會更多
從國外回來的人常被形容成「作風洋派」
這句話明褒暗貶
一方面是說創新前衛有國際觀
但另一方面卻也在說這個人六親不認、標新立異
所以國外的一切不見得要照單全收
在倫敦只待十個月大概還沾染不上太多洋氣
不過我還是很感激在卅歲時有這一段倫敦經驗
可以讓我發現自己坐井觀天時的不足
我相信只要心打開了、本身夠diverse
無論身處何地都不會再被限制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