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外毒舌評論家碰到女明星作出匪夷所思的打扮時
都會很誇張地來這麼一句:"What was she thinking?"
如果要更有氣氛還可以加上粗話變成"What ‘the fxxk’ was she thinking?"
當我看到麥當勞在法國賣起macaron時
第一個反應是——把這個甜點的外形轉化為小漢堡還滿有創意的
第二個反應就是——What the fxxk were they thinking?

很多風行全球的東西在法國都踢鐵板
不管是麥當勞還是星巴客
孤傲的法國人就是有辦法抗拒它們大舉入侵
店是照開沒錯
但絕對塑造不出在亞洲地區高檔、流行的品牌形象
簡言之
麥當勞在重視飲食文化的法國只是個提供粗劣食品的地方
(對媽媽跟我而言法國麥當勞則是提供廁所的地方XD)
這樣一個連餐廳都稱不上的速食店竟也跟人家賣起法國人最引以為傲的macaron
我只能說他們是存心討罵!

"Glocalization"大家都在講
欲開發適合當地口味商品的用心值得鼓勵
前提是這個新產品要能賣
不能只是發揮創意做爽的
而麥當勞做macaron最大的盲點就在於實在不知道要賣給誰
我是沒吃過麥當勞的macaron
不過網路上的評價是雖不至於難吃
可是口感不正統
因為速食店必須克服大量生產跟延長貨架期(shelf life)的問題
不可能採用跟傳統做法完全符合的製程跟材料
於是乎做出來的macaron頂多只得其形
不得其髓
真正在地的法國人不會想嚐麥當勞的macaron
(有部份人甚至覺得麥當勞侮辱了他們的高級甜點)
觀光客則一定選擇去拉杜蕾或皮耶赫梅之類的名店
兩邊都討不了好
這個新產品註定成為夜空一閃即逝的流星

大約十年前台灣麥當勞也曾推出堪稱行銷史上大災難的「燴飯系列」
當時的大環境是小七的國民便當正夯搶走了大半外食人口
早已站穩速食界龍頭老大位置的麥當勞看了眼紅
也想分一杯羹開拓慣吃中式餐點的客源
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其實也不無道理
如果爸媽或阿公阿嬤帶小朋友來麥當勞消費
小的點漢堡炸雞薯條、老的點牛肉燴飯咖哩飯
當場生意就多做了一倍
至於能不能吸引食客專程到麥當勞吃「飯」
就得看他們把這個新產品包裝得多有競爭力了
結局是:「燴飯系列」撐了沒幾個月就全面下架
大筆廣告費跟專案購置的生產機器全部報銷

每次回憶起這件事
我都不禁懷疑當時台灣區麥當勞的決策者是不是被下了下蠱
否則在開發小組的腦力激盪跟步步為營的市調下
怎麼會誤以為這漏洞百出的「燴飯系列」能賣呢?
開發新的消費族群本來就比鞏固舊顧客難
改變客群本來的消費習慣必須有強烈的誘因
記憶中麥當勞那幾款產品讓人看了完全產生不了食慾
根本就只是紙碗裡加飯淋上調理包再配幾朵花椰菜罷了
這樣一份要賣八、九十塊?
攤販上色香味俱全又現煮的燴飯也不過五、六十
有些地方加飯還免錢哩
被孫子硬拖去麥當勞的歐巴桑絕對會精打細算在別的地方吃飽
再不然也會偷渡什麼滷味滷肉飯之類的外食進去
總之沒人想花冤枉錢在那碗又貴又沒特色的燴飯上
相較之下小七推出「國民便當」的手法就聰明多了
同樣是必須打破國人嗜吃熱便當的陳年習慣
它們先以只有一般便當半價的超低價吸引消費者
(最早一波促銷還包括在台北車站免費贈送)
接著成功建立起衛生、健康的形象並不斷開發新品
一路走來便利商店的鮮食已經打下好大一片江山了

當然我知道做生意沒有紙上講的這麼簡單
要當事後諸葛誰不會
市場風向如果這麼容易測知
就沒有一堆投資失利週轉不靈的生意人了
不過身為消費者之一
我們可以玩的遊戲是預估新產品能否成功或是分析它失敗的原因
不用成本也不沒有虧損之虞
多好
(但賺錢時也沒份就是了T__T)

問題:麥當勞在台灣到底還可以賣什麼?
我個人認為它保守點守住西式速食這一塊
頂多繼續往健康輕食推就行了
與其把錢花在開發成功率難以掌控的新產品上
還不如跟王力宏之類的優質代言人多簽幾季約
哈看我這麼沒野心沒膽識就不是當商人的料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