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並列了兩篇文章
一篇說馬總統應儘快南下勘災 
"有什麼比親自勘災更能表達對民生景況的關心?" 
另一篇則主張政府官員裡最不適合勘災的就是總統 
"總統出巡只是勞民傷財,對受災民眾沒有實質助益。" 
看完後我忍不住笑出來
中時的平衡報導做得還真徹底
明明評同一件事卻要故意登兩種南轅北轍的意見
意思是說編輯部立場中立就看看倌兒如何選邊站了

精彩的紙上交鋒是社論、民意論壇吸引我的原因
跟那些政論節目不一樣的地方是言論絕不會流於情緒性的謾罵
意見相同的看了會很爽
總有些人可以脈絡分明、有條有理地把你腦海中渾沌未成形的想法轉化為文字
那是一種讓人拍案叫絕的暢快
而意見不同的文章亦有可觀之處
我總是open-minded等著被說服
有理的吸收反省、沒理的一笑置之
透過這個發聲管道
我發現這個世界遠不只有我看到的的那個樣子
還有各式各樣的人在關心各式各樣的事
很多是我沒聽過沒想過或壓根兒不覺得它重要的
而即使是我已經知道或自以為了解的事
其是非對錯也不是絕對的

身為不需要作決定的人
我可以各方的意見輕鬆地看一看再轉戰影劇版
毫無包袱
然而馬政府呢?
昨天一想到這兒
腦海中浮現了"父子騎驢"的寓言
大家應該知道這個故事吧

一對父子牽了一頭驢子要去市集上賣
一開始是兒子騎驢、父親牽驢
路人看了說:"這兒子怎麼這麼不孝,自己騎驢子卻讓爸爸走路。"
兒子趕忙下了驢子換老爸乘騎
另一個路人看了又說:"這老爸怎麼這麼自私,不讓兒子坐只顧自己享福。"
兩人無計可施就一起坐上驢子
氣喘噓噓的驢子惹來非議:"這對父子怎麼這麼殘忍,竟然虐待動物。"
結果最後父子兩個決定用扛的把驢子一路扛進城


正因為事情有太多迥然不同的解讀方式
太顧慮別人觀感而沒有自己的主見
就會跟騎驢父子一樣動輒得咎
這個看起來很愚蠢可笑的情節卻常常在真實生活中上演
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到立法院備詢時
那件西裝外套穿脫好幾次
卡在王金平跟盧秀燕之間宛若魁儡
提這件事並不是要批評劉揆軟弱無主
說實在我還滿同情他在整個內閣默契還待培養之際就被推上火線
每個動作、每句話都會被放大檢視當然得戰戰兢兢
我相信劉兆玄若能跳脫出院長的職務
對是否該穿西裝他應該有代表自己(而非政院主張)的意見
只要有主見就不會變得像枝牆頭草一樣東倒西歪當眾出糗

有理行天下
自認有理的事就要堅持
近期讓我覺得很有guts的人是台大校長李嗣涔
他提出的"不漲不公義"引起喧然大波也得罪一堆人
可是他沒屈服在陣陣聲討的聲浪中
在畢業典禮上即使面對學生"校長失言"的標語抗議
李校長仍舊回以:"說真話被罵也值得。"
我沒打算在此討論學費該不該漲的問題
(寫這個又要長篇大論了)
可是我還真欣賞他這種敢言敢當不媚眾的真性情
政客們昧著良心討好財團、上游社會的嘴臉看得有夠煩
大家都不想得罪財大氣粗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富人加稅、窮人減稅"的政策永遠只聞樓梯響
所以軍公教過度優渥的薪俸也一直降不下來
不是要複製法國大革命那套來製造階級仇恨
只是社會各階層都要有代表的發聲者
這些聲音要被聽到、被尊重
否則弱勢的只會更弱勢、有錢人只會更有錢

我認為一切問題追根究柢都可以歸到教育
從小我們就被迫接受標準答案
即使明明知道答案是錯的我們也硬背
我印象很深的是國中某次老師檢討國文考卷
正確答案時本來是給A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請老師釋題
她臉不紅氣不喘地講了一大串要答A的理由
結果突然有人發現答案給錯了
其實解答是C才對
老師愣了一下
又說出另一串應該要答C的理由
我們在台下聽了傻眼:"為什麼一下說是A對?一下又說C比較好?蓋住答案本的話,老師自己說得出正確答案嗎?"
台灣學生唸書考試不在追求真理
而是在考一百分、考贏別人、考上好學校
經驗告訴我們搞不懂的背起來比較快
太實事求是可能反而寫出錯的答案
這是為什麼後來我選了自然組而不是社會組
至少在科學世界裡C3取2就是3不會有別的答案
在這種教育制度下長成的孩子沒有自己解答的能力
我們逃脫不了那個討好老師、討好父母的慣性
哪一天突然不給標準答案就慌了

騎驢父子如果事先為自己所作所為找到合宜的理由
又怎麼會人云亦云、無所是從?
當然堅持己見容易流於剛愎自用
所以這個理應當是你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而且永遠要察納雅言、保留修正的空間
希望我們─尤其是上位者─都有一顆善良的心跟堅持正義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