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搭公車聽到一個笑話
A男:「我有個朋友在賣那種現做冷飲,塑化劑風波剛爆發時,大家都說喝到塑化劑會致癌,我問他:『你業績掉幾成啊?』他說:『還好啦,才一成。』」
B男:「是唷,影響不大啊,感覺大家都不太怕死。」
「對。」A男繼續說:「可是再隔幾天,傳出塑化劑會讓雞雞變小後,我碰到我朋友,他苦著臉說:『現在業績掉到只剩五成了!』」
塑化劑風波爆發至今
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聳動消息不斷讓人「耳目一新」
其中個人覺得最經典的畫面
就是心急如焚的媽媽們抱著襁褓中未滿足歲的小男嬰來到門診
在檢查台上ㄅㄚ下尿布讓醫生量測小雞雞的長度
你可以說我自己沒當媽媽所以無法體會害怕兒子雞雞小的心情
不過我不是在笑這些媽媽們杞人憂天、小題大作
DEHP對人體的負面影響固然已被證實
但除非男嬰真的出現明顯陰莖短小、先天畸型、尿道下裂、隱睪症等需要醫療介入的症狀
否則硬把小baby捉去量雞雞長度有什麼意義?
就算量出來真的短人一截也不能証明什麼
Normal distribution裡本來就有一部份人會落在中間值的左邊
現在短小不代表日後會一路短小下去
何必從小就把小朋友貼上「大鵰」或「小鵰」的標籤
(再說雞雞功能正常可以用就好那麼大是要做什麼咧?)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
重點在於從此之後不要再讓小寶貝吃到塑化劑
至於已經吃進去的
除了等待人體自行代謝掉
目前也別無他法呀
我有把握自己就算有小孩也不會成為那些焦急的媽媽
原因在於:
一、我根本不會拿那些沒有明確效用的健康食品、營養錠劑來餵食小孩
二、環境裡的有毒、致癌物那麼多,微量的DEHP並沒有那麼可怕
三、有腦有德有肩膀比較重要,雞雞大小我這當媽的還真不在意
民眾的恐慌是可以理解的
但科學世界裡是有一分証據講一分話
塑化劑當然該查該禁該徹底從台灣食品中消失
不過近日媒體某些報導的角度卻有過度渲染之嫌
很多因果關係還不確定的東西
居然也能夠言之鑿鑿講得好像有那麼一回事
比方說有一篇四年前發表的論文指出台灣5歲以下男童的陰莖大小平均較歐美短近1公分
比方說台灣人洗腎率全球第一、生育率和不孕症比例逐年增加
比方說台灣女性乳癌和子宮頸癌的罹病年齡愈來愈小
究竟造成這些現象的確切原因是什麼、各因素的比重又是多少
需要非常大規模的研究才能得到初步答案
絕對不可以因為塑化劑已經被證實會影響生殖系統
就草率地把兩件事情連結在一起
我實在很懷疑某些專家學者&名嘴是否受過合格的科學訓練
要不然怎會看到影子就胡亂開槍
再說生育率下降、不孕症增加、罹癌年齡下降等
是很多已開發國家共同的現象
何必自己嚇自己仿佛台灣國力已經被塑化劑全面摧毀了
當然黑心業者是可惡的
過去幾年政府對食品安全的輕忽是該檢討改進的
但幾十年塑毒吃下來究竟已經造成什麼明確後果
一時三刻內大概也沒有人可以歸納釐清
拿一些純臆測的偽科學在那裡無限衍伸
就跟杞人憂天差不多
對塑化劑引起的軒然大波
我並沒有這麼恐慌跟悲觀
畢竟危機就是轉機
假如不是一下子爆發牽連這麼廣的塑化劑事件
台灣人民又怎麼會從只講究感官不重內在的飲食習慣中覺醒呢?
有某鄉民這樣抱怨:「都是塑化劑啦,害我只能喝水。」
我看了滿臉斜線
什麼時候喝水變成一種虐待了?
我想這位養尊處優的仁兄肯定不曾真的渴過
每次騎車騎到汗水淋漓時
我唯一想喝進口裡的
只.有.水
而當人體每個細胞都在為缺水呼喊
飲入的每一口水—我不騙你—都會是甜的
現在小朋友只喝有味道的含糖飲料卻不願意喝最解渴的水
實在很令人搖頭
飲料可以用水替代
那食物呢總不能不吃吧?
現代家庭主婦都知道菜不能買太漂亮的
要挑那種長得歪歪醜醜、最好還有點蟲蛀的才不會有農藥殘留
其實飲料、麵包這些加工食品也是同樣的道理
以前大家不懂得看成份
廠商更不會主動告訴你
百分之百原汁並非純果汁
芋頭酥的艷紫色是拜色素所賜
果醬是由一堆化學合成物組合而成
造成市場幾乎全被充滿添加物的「假」食品所壟斷
我希望這次事件結束後帶來的影響
不是只有受汙染產品下架、從此起雲劑不會再有塑化劑而已
而是全民能轉而欣賞食物原味的純樸之美
讓那些無添加但賣相、價格較無競爭力的商品
能獲得更多人的青睞
或許對食品、烘焙業者來說將面臨難捱的寒冬
甚至有些體質不好跟品管不嚴的廠商會就此倒掉
但如果可以挺過這場風暴
長遠來看這個市場一定會愈來愈健康、愈來愈有利於生產優質產品的業者
因為消費者將學會買東西不是挑色香味俱全、俗擱大碗就好
廠商也不必再為了討好消費者跟降低售價
而去加一些我想他們自己也不願意加的東西
我相信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
MIT要重振聲譽絕對是指日可待的
(寫到後來變成政令宣導文是怎樣……)
- Jun 09 Thu 2011 00:47
危言聳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