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經過家後頭的巷子
發現那家「主廚蓋飯」又倒了
用了「又」
因為那一帶已陸陸續續倒過好幾家店

轉過一次手的麵包店撐了數年看似穩定
幾個月前卻無預警地拉下鐵門重新招租
改成一家跑單幫的服飾店
隔壁水果攤在夏天前隔出一半空間賣冰
大張旗鼓地添購冰櫃、桌椅
只是從開張到倒閉(只撐了一季)
我從沒看過店裡坐超過兩桌
然後就是這家連鎖日式蓋飯
前前後後開了一年以上
沒造成什麼熱潮但起碼用餐時間不是空的
關門大吉著實令我有些意外

五個月前成立新診所
亦經歷了門可羅雀的草創期
目前尚在努力
我對於開新店的一切
從店址選擇、宣傳、促銷、提升回客率、招募伙伴等
比從前要敏感跟有興趣許多
一家店的成功或失敗有跡可循
稍微注意一下附近店面的興衰更迭並加以分析
是不必冒賠錢風險
也能上一課投資學的最佳方式

有人說
開店最重要的三個元素是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這解釋了為何所謂「黃金店面」的售價總能屢創新高
但在網路消費資訊如此發達的現代
這個說法已受到嚴重挑戰
先不提網路商店興起
讓店址這個概念都快走入歷史了
以傳統店面來說
只要物超所值、有特色到讓網友樂於推薦
即使位於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的小店
都能夠吸引大批人潮
(春節期間去南投「微熱山丘」整個被嚇到根本變觀光景點了)
所以
我並不認為家後頭那條巷子真的有那麼難作生意
沒錯它是離實踐有段距離也不在大馬路上
但同一條巷子還是養活了幾攤滷味、麵店、火鍋店、髮廊跟藥局
前面講的麵包店、冰店跟蓋飯餐廳之所以會倒
絕對還有其他原因

以麵包店來說
我跟媽媽很早以前就懷疑誰會去那裡消費?
它的定位整個就不上不下
便宜度比不上大賣場
精緻度比不上日系麵包店
方便度跟選擇性比不上85度C
簡單想一下就會發現目標客層是不存在的
除非能開發出具夠有吸引力的特色商品
如香帥的芋泥捲、諾貝爾的奶凍
否則家庭式麵包店的共同宿命
便是像骨牌一樣一家家倒下去

冰店-不知為何-在大直就是很難做起來
愛吃冰的我
一直很希望附近能有物美價廉又衛生的剉冰店
這樣就不必老是跑永康街找芋頭大王了
幾年前小公園旁有家料給很多的「學姐冰店」
不幸的是生意跟士林夜市的同名店差很多
它倒掉之後同條巷子開了另一家「學長冰店」
去英國前的那個夏天才剛開
買過一次覺得c/p值尚可且年輕老板頗勤快
本來還滿看好它的
回國後卻又不在了
後巷水果攤旁的冰店要開前
我倒是沒很期待
因為裝潢得極度簡陋風格很詭異
從玻璃門上張貼的陽春手繪書面紙海報看來
賣的不是剉冰而是「冰淇淋」
是有勾起我的一點好奇心
但由於店面狹長而冰櫃跟結帳處又在最盡頭
要晃進去一探究竟啥都不買就出來
需要一點勇氣跟厚臉皮
所以直到它倒掉前我都未曾前往消費

蓋飯店老板大概知道本身地理條件不夠好
砸了不少廣告費
信箱裡出現過幾次傳單強調可外送
店門口則長期掛著平日中午消費送溫泉蛋的布條
以照片中的菜色看來價格實在稱不上便宜
上班族或可忍受
但對摳門食量又大的學生群吸引力就不大了
同樣花一百多元
麥當勞套餐絕對勝過那碗小小的蓋飯加味噌湯
而如果是一家人出來吃飯
通常會選合菜式的餐廳
而非一人一份、各吃各的的這種蓋飯
所以當初把這家店開在大直根本就是個錯誤決策
因為它的目標消費層是上班族
大直目前卻是學區加住宅區而非商業區
若撐得到國防部跟海基會皆落成啟用或許還有救
只是資本不夠雄厚者是經不起這種長期抗戰的

年後再經過前「主廚蓋飯」店址
居然又敲敲打打重新裝潢了起來
還是家餐飲店只是看不出確切在賣什麼
景氣似乎不如想像中壞啊
雖然倒掉的店不少
有閒錢願意投資試手氣的仍舊大有人在
隨著實踐改制為大學加上捷運通車
大直地區是愈來愈繁榮、生活機能也愈來愈高了
回想起廿幾年前開第一家7-11時
店門口的人龍排到好幾個blocks以外
大家興奮又稀奇地等著拿氣球、買思樂冰
現在唷光是我家十分鐘內腳程可到的便利商店
不誇張
就有十間以上了
其他粒粒扣扣的店不勝枚舉
若再加上美麗華商圈那更是連逛街看電影都全包了
嗯嗯難怪這裡的房價會飆到這麼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