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報上讀到一篇文章
重點是警告讀者在美國如果發生車禍
在是非對錯還沒搞清楚以前
千萬不要說出「Sorry」這個詞
因為在美國社會裡說對不起就代表認錯
對方可以依此認定你於心有愧
帶著草木皆兵的心情
我戰戰兢兢地搭機前往倫敦
卻在新加坡機場等待轉機時
就發現這個「不能說對不起」的觀念完全錯誤
當時我佇在書店一角看雜誌
有一名白人旅客想從被我擋掉一半的通道經過
我們僵持了一下
她飛快地說了句:「Sorry!」
而我只能錯愕地回以微笑並側身讓她通過
其實那個情境根本沒有誰對誰錯
硬要說的話
也應該是站著茅坑不拉屎的我比較理虧
真的來倫敦之後
出門一趟講最多遍的話就是「Sorry」
舉凡擋到人、小擦撞都絕對要道歉
甚至連那種兩個人剛好對上
你左他也左、你右他也右
來回好幾遍才終於各自找到出路的情況
在台灣大概就是當笑話
尷尬地笑一笑就讓它過去
在這裡也是得道歉的
「Sorry」並不是真的對別人產生傷害時才說
只要造成對方任何小小的不便就應該脫口而出
英國人對人身距離的界限定得很嚴
陌生人之間的肢體碰觸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初來乍到還不了解這個文化的我
曾因此被游泳池裡的其他泳客破口大罵
(詳見安全距離)
從那之後我就學乖了
明白了「Sorry」多說不會有錯、少說了卻非常失禮
雖然已經練到大部份的時候都可以跟對方同時道歉
某些情境下英國人的多禮還是令我非常驚訝
像上次走在還不算太窄的人行道上
即便併肩而行也至少有一個拳頭的間距
迎面而來一個男生竟然遠遠看到我就繞開
一邊繞一邊還忙不迭地說:「Sorry」
當下反應其實是啼笑皆非
哇哩咧我是恐龍嗎?
記得把「Sorry」掛在嘴邊後
來倫敦一定要學會的第二項是開門禮儀
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
除了比較先進的商店之外
大多數建築物的門都不是自動門
而是那種沈甸甸、開啟時要費一番力氣的厚重木門
而且基於防火安全
建築物內部也常常是沒走幾步就又是一扇門
因為開門是如此費力
這裡的人都習慣一旦打開門以後
會刻意留步把它維持在開的狀態
讓跟在後頭的人可以順道進來
當然如果後面沒人或離自己很遠
就不必多此一舉
但遠近的定義因人而異
對我這種過去不注重開門禮儀的人來說
只要超過兩步以上的距離
大概就不會特別為後面的人撐著門
也不會期待前頭的人為我等門
但偏偏就有幾次情況
明明我還有好幾秒才會走到門口
前面的人開了門卻甘願留在那兒等我跟上
我發現了總是受寵若驚地小碎步跑過去
迭聲稱謝
久而久之我也開始模仿這種行為
因為對陌生人釋放善意其實耽擱不了什麼時間
卻可以讓彼此都感到愉悅
另一個我至今學不起來的是見面問候語
在台灣只有見到很久沒碰面的朋友
我們才會特別問他「最近如何?」
如果是每天都要見面的同學同事或是才兩三天不見的朋友
大概簡單打個招呼就夠了
但這裡的習慣是不管上次看到對方是多久以前
在「Hello」跟「Hi」之後一定會接「How are you?」
那感覺就像古早農村社會大家一碰面就互問「呷飽沒?」一樣
其實沒啥實質意義
可是不這樣問就會出現一個奇異的空檔
假如兩次見面之間隔了一個週末
制式問語就換成「How was your weekend?」
我自覺無法染上這項習慣的癥結在於不想問不需要答案的問題
也不喜歡用不著邊際的詞彙敷衍地回答別人
針對「你好嗎」、「週末如何」的標準答案就是哪幾個
誰會因為這一問就挖心掏肺地把心事講出來?
既然問者無心、答者無意
又幹嘛多此一舉浪費彼此唇舌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於「禮」的解讀跟表現各異
但互相尊重的核心內涵應該是相同的
大致上來說
我喜歡英國人的多禮
這種落實在生活細節上的禮儀
看得出大英帝國一路傳承下來的文化軌跡
英國子民們身上都還留有紳士淑女的影子
日本也是另一個以多禮出名的民族
但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另一種拘謹而制式的禮節
感覺很壓抑
所以有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有禮無體
至於台灣人嘛……
有一些令人驕傲的地方
比方說捷運排隊、公車讓座
以及咱們濃濃的人情味
不過談到人與人之間的以禮相待
卻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 Feb 04 Thu 2010 09:38
奇妙的英國人part2:禮多人不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